修昔底德的《战争志》通过考察伯罗奔半岛战争而洞察了人类政治事务的本质,堪称永世瑰宝。然而穿越两干多年的历史风霜,修昔底德的身位依然扑朔迷离;在诗与哲学之间,修昔底德依旧让后人聚讼纷纭。果真是古事茫昧无稽?我们只知道,修昔底德示意自己不是“诗人”也不是“编年史家”,惟独对“哲人”保持了沉默。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昭示着柏拉图式“哲学生活”的踵蹑而至……
修昔底德的《战争志》记录到伯罗奔半岛战争第21年就戛然而止。“忾我寤叹,念彼周京”——修昔底德不忍亲笔呈现母邦雅典帝国最后的命运。这种“未完成”只能留待“未来”的人们去冥想:究竟何为帝国的本性?帝国兴废荣枯的命运究竟仅承于“神圣”的正义,还是肇基于“自然”的必然……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政治系?应当设在法学院还是文学院?对此我们或许只能回答,政治哲学既不可能囿于一个学科,更难以简化为一个专业,因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
在20世纪的相当长时期,西方大学体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没有政治哲学的位置,因为西方学界曾一度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各门实证科学或行为科学来解决,因此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死了”。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却成了西方大学内的显学,不但哲学系、政治系、法学院,而且历史系、文学系等几乎无不辩论政治哲学问题,各种争相出场的政治哲学流派和学说亦无不具有跨院系、跨学科的活动特性。例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哲学系、政治系和法学院同样激烈地展开,“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则首先发端于历史系(共和主义史学),随后延伸至法学院、政治系和哲学系等。
绪论
一、在诗与哲学之间
二、“永世瑰宝”及“修昔底德问题”
三、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的现代解释维度
第一章 战争的必然与正义
一、战争的原因指向
二、必然与正义
三、法律正义的自然与神圣
第二章 伯利克勒斯“葬礼演说”的雅典禀性
一、“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二、雅典政制及其生活方式
三、私人的美德、光荣与城邦的公共事业
第三章 “弥罗斯对话”的迷思
一、从“公平”到“安全”
二、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正义和利益
三、命运、希望和羞耻
四、必然的“言辞”及其迷思
第四章 西西里远征之后的修辞政治
一、演说辞的缺席和叙事的脱序
二、畏惧与审慎
三、恢复和“最好的政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战争志》版本及研究文献举要
二、伯利克勒斯“葬礼演说”[译文]
三、“弥罗斯对话”[译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