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课堂——悼念一棵枫树》所选文章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并采用了不同主题单元来统筹全书的编选方式,将文章分成大类,便于孩子的阅读学习。另外,每个单元的开始和每篇选文后面都附有专为孩子而写的导读,介绍文章作者,并重点剖析了所选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特色、价值承载和审美特点等,引导小读者通过细读找到文章的重点所在,学习体悟文章的境界和精髓。
在明天出版社成功出版了“大语文”这一套语文读本之后,我一直想再为中小学生编一套人文读本。明天出版社得知我的这一想法,这几年就一直关注着,时不时地提醒着我,并越来越强烈地表示了他们想出这样一套读本的愿望。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和风细雨式的不住叮咛和催促了。他们的耐心和诚意,使我不得不停下我更想做的事情而考虑早点完成他们希望的这套读本。说老实话,无论是从何种意义上说,我更多的心思永远是在创作和学术上——我有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图画书和太多的话题要写、要做。其实,我还有其他一些很好的选题可以编书,但心思就是难以落脚到编书上,尽管我在理智上很清楚编这些书的意义绝不亚于我出版新的小说、新的图画书和学术著作。很像一只乌,那边明明也有一片风景优美的林子,可是就是只想在它喜欢的林子里流连呜叫。如果明天出版社的朋友们稍微放松一点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孜孜不倦,这事也就不知道到猴年马月才能“梦想成真”了。后来他们很绅士地“打上门来”了,我当场答复:现在我就开始。我要在这里感谢明天出版社,没有他们的一心一意、他们的苦口婆心、他们的密切配合,根本不可能有这10册书。
那段时间,我放下手头的一切,全心全意投入编选。
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明天出版社的朋友:要编就编一套像样的读本。首先,面孔要新,不是将已有的各种各样的选本拿过来加以筛选、重组,凑合凑合就完事。那些天,我将我曾经看过的书、文章一一回忆,我要将那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本一一找出来,于是我不停地翻书。因为时间久远,我对许多文章的记忆已经模糊,就只隐隐约约地记得这些文本曾经让我喜欢过,可是已经说不清楚当时为什么喜欢了,更不能确定这些曾让我喜欢过的文本是否适合提供给中小学生阅读。我必须得回头一一重读、审视、斟酌。可是,我平时看书的习惯是随看随丢的,现在要找到它们,就很困难。我的藏书量不算大,可也不算小,这些书毫无章法地分别存放在好几处,即使能记得哪篇文章在哪本书中,却已记不得那本书此时究竟身在何处了。一连许多天,我都在焦虑地寻找。大家将会看到,选在这10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是从一些专著中节选出来的,可是要在一部很久之前看过的数十万言的著作中找出那几千字所在的位置,谈何容易!在寻找这些书、这些文字的日子里,我几次想到博尔赫斯的著名作品《沙之书》。那是一本没头没尾的给主人公带来无尽烦恼的书,他必须要将它立即处理掉才能得以安宁。可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再也找不到它呢?他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谚语:将一片树叶藏起来,从而永远也找不到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丢进树林里。于是主人公将《沙之书》藏到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从此再也找不到了。与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相比,我的那点书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但,要将一本随意丢放的书找出来,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我又是一个常常为找一件东西而浑身出冷汗甚至会要呕吐的人,所以在那些天,我经常处在望书兴叹、烦恼不已的状态。终于差不多找到了这些书——事实上,还有一些书至今也未能找到,我想它们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了,或许是被人借去不还了,或许是被一些书痴朋友窃为己有了,或许藏在什么角落里。我将那些找到的文字细细回读,觉得不错就压上纸条,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复印,因为复印量太大,我索性将其中一部分装进纸箱交由顺丰快件寄到明天出版社,麻烦他们分担一部分复印任务。
等这些文本一一确定下来并大致编成10册之后,我逐一细看目录,颇感欣慰:不敢说每篇都是无可争辩的精品,但从整体上看,面目却是很新的。我敢说,其中大量篇章从未出现在任何名目的为中小学生编选的选本之中。因为,它们出自于我个人的阅读记忆和价值认可。
我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但阅读从一开始就不怎么专业。最近我在给中小学生讲阅读方法时,讲了“细读”“速读”“跳读”“信读”“疑读”,又讲了“乱读”——如果大家觉得“乱读”不好听,就称之为“泛读”吧——广泛地读。我几十年所读的书直接与文学有关的,大致上算了一下,所占的比例充其量也就在百分之十五左右。我是一个什么书都看的人,当然,这里说“什么书都看”,不是说不分好赖、啥品质的书都看,我看书还是颇为讲究的,我说什么书都看,是指与文学学科并列的其他学科的书也看,而且一定是看那些学科的经典和具有经典性的书。这种“乱读”,倒是无意中成全了这套人文读本,因为“人文”是一个涵盖面很宽广的概念,它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读者们看到这10册书的栏目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人文”至少是一个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得由始至终地从语文的角度去选,因此进入语文课本的文本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文学类的——自有语文以来,基本上保持这个比例。就中国语文教科书而言,新课标出台之后,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提升,有百分之七十左右。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这是人的基本能力,而文学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其他文类,比如说论说文,文学作品有书面语又含有口语,而论说文通常是与口语“切割”的。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丰富性大概也是其他文类难以相比的。文学作品使用了几乎一切修辞方式,并由于它的积极修辞态度,从而使语言的神奇与魅力令人感叹不已。语文的这一不可更改的规定性——这是必需的,无形之中就造成一个事实:文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文本只能少量进入语文教科书,而大量流于语文课本之外。又因为语文教科书的体量,即使符合“语文”的文本,也只能成百上千地舍弃。只有语文课本所需要的极小阅读量,其实是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必须要有课外的语文读本加以补充和弥补,所以我带领我的学生优中选优地编了“大语文”。这套书的编选目的很清楚: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
而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他需要阅读“人文”名下的大量文本——有良好的入文素质,我们才可以谈论健全的人格。这就让我产生了编选一套人文读本的念头——这个念头一直潜伏在内心深处。这也是我们同心协力编一套人文读本的共同理由。它将会与“大语文”遥相呼应,成为我个人编书史上两座城堡。
再次谢谢明天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数授,教育部编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主编之一。出版长篇小说《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枫林渡》《穿堂风》《蝙蝠香》《萤王》《草鞋湾》《疯狗浪》等,出版系列作品“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萌葫鸟”“笨笨驴”等,出版绘本《远方》《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烟》等50余种,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来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首余种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日、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语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重要奖项50余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序
哲学
经验之谈
把自己捆在桅杆上
政治
我想当一匹马
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九重天
美学
中国语言
流浪的二胡
朝圣希腊
科学
鸟的死亡
时光旅行者
金星人的挫折
大脑袋机器人
橡树之谜
人生
知音
天火
月儿
雪姑娘
自然
白桦
在路易斯安那州我看见一棵橡树
西风颂
悼念一棵枫树
……
历史
情感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