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辨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共分八章,论述了脾胃病各种证型分属于哪些疾病,每个疾病均标明概念、临床表现、证机概要、治法、方药,以及临证用药加减。每节后均有小结,对于临床辨治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其精髓所在。面对其内涵深厚的理论体系,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临床实践中何谓“整体观念”,如何“辨证论治”,如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异病同治”,如何做到以万变应不变的“同病异治”,如何建立最接近临床实际的中医思维方式,如何认识和掌握“证”的实质?这些问题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中医药教育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于致顺教授策划主持编写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一改以往“以病为纲”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材书写方式,从一种全新的视角阐释“证”与“病”的关系,以证为纲,横向比较相同证候的临床表现,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治疗方法的“同”与“不同”,有机地整合了学生的学习内容,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重复,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中医著作千篇一律的叙述方式,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创新。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包括《肝胆病辨证》、《六淫病辨证》、《脾胃病辨证》、《心肺肾病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共5本。丛书结构合理,内容翔实,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便于课堂教学,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实际应用,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高其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医临床的教学和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 脾胃病总论
第一节 脾
第二节 胃
第二章 脾病
第一节 脾气虚证
第二节 脾虚气陷证
第三节 脾不统血证
第四节 脾阳虚证与脾阴虚证
第五节 寒湿困脾证
第六节 脾虚痰浊瘀血证
第七节 湿热蕴脾证
第三章 胃与胃肠病
第一节 胃气虚证、胃阳虚证与寒饮停胃证
第二节 胃阴虚证
第三节 胃热炽盛证
第四节 外邪、饮食、瘀血犯胃
第五节 胃肠结(湿)热证
第六节 食滞胃肠证与寒滞胃肠证
第四章 脾胃病
第一节 脾胃阳虚证、脾胃气虚证与脾胃虚寒证
第二节 脾胃虚弱证
第三节 脾胃阴虚证与脾胃不和证
第四节 脾胃湿热证
第五节 痰湿内阻脾胃证
第五章 肺胃病
第一节 肺胃热盛证
第二节 肺胃阴虚证
第六章 脾肺病
第一节 脾肺实证
第二节 脾肺气虚证
第七章 肝脾与肝胃病
第一节 肝脾实证
第二节 肝气犯胃证
第三节 肝郁脾虚证与脾虚肝旺证
第八章 心脾病
第一节 心脾积热证
第二节 心脾两虚证
附录 脾胃病常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