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中医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并称“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孟河丁氏医案》《药性辑要》等。丁甘仁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学贯古今医界,融合寒温辨治;用药和缓轻灵,重视顾护脾胃;辨证精微准确,擅用反治之法;对各科疾病的治疗,善用祛湿之法;认为痧疹胜于喉症,以畅汗为第1要义;临床治疗内、外、妇、儿、喉各科疾病颇具效验。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丁甘仁》主要内容包括丁甘仁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难经》,本草学探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继依托2005年度国家“973”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研究”、2013年度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地阐释与解析其代表性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提升中医师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丛书即是此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以每位医家独立成书,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结、提炼和阐发。此外,本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现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的“医药卫生”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将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此项出版计划,拟收载历代102名中医名家,总字数约1600万。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中的学术骨干,分别来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年成就了这份艰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传承、运用、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项目及丛书撰写、统稿与审订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暨编委会和审订委员会全体成员,精益求精之心始终如一。
马淑然(1964~),女,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需门诊专家。为清代御医韩一斋、北京市妇科名医刘奉五、国家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脉相承的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朝阳区首批和第四批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工作指导老师,并在朝阳区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马淑然中医传承工作室。
潘桂娟,女,1955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简介
三、从医经历
(一)国破山河在,立志报国心
(二)体弱又清寒,习医济苍生
(三)行医姑苏城,广交吴医友
(四)沪上遇恩师,声名震申城
(五)忧国兴实业,济众广博施
(六)办学兴教育,功名垂千古
著作简介
一、《医经辑要》
二、《脉学辑要》
三、《药性辑要》
四、《沐树德堂丸散集》
五、《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
六、《孟河丁氏用药法》
七、《喉痧症治概要》
八、《丁甘仁医案》
九、《丁甘仁医案续编》
十、《百病医方大全》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家学相传
(二)师承授受
(三)私淑遥承
(四)师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学术特色
(一)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
(二)学贯古今医界,融合寒温辨治
(三)用药和缓轻灵,重视顾护脾胃
(四)辨证精微准确,擅用反治之法
(五)各科疾病治疗,善用祛湿之法
(六)痧疹胜于喉症,畅汗第一要义
(七)重视医学教育,革新传承模式
临证经验
一、诊疗特色
(一)外感热病诊疗特色
(二)内科病诊疗特色
(三)妇科病诊疗特色
(四)儿科病诊疗特色
(五)外科病诊疗特色
二、诊疗经验
(一)外感热病
(二)内伤杂病
(三)妇科疾病
(四)儿科疾病
(五)外科疾病
(六)喉科疾病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一)挽词
(二)挽诗
(三)挽联
二、学派传承
(一)孟河医派
(二)丁氏门人弟子
三、台港及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