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协调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第1部分农村金融基础篇,介绍了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和文献,实证研究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利用1998年农村金融机构大撤并这一事件,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协调研究》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农村金融现状篇,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缺口和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以河北为例,调查分析了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和对正规金融的需求约束。第三部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篇,利用博弈论分析农村信贷市场博弈行为,得出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路径和方式:研究了金融产品创新——小额信贷模式,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方向——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第四部分农村金融需求提升篇,提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转变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模式来提升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思路:研究通过农村信贷担保和抵押物的创新来提升农村金融有效需求。
NULL
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极其重要,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又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问题。极其重要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经济角度看,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大贡献,此外农业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功能、保护文化多样性功能和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功能。截至2011年底,中国第一产业GDP仅占全部GDP的10.00-10,但与此同时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有48.73%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农村如何保持活力和稳定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特殊性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目前约有6.53亿人(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40亿人,该数据乘以2011年中国乡村人口比例48.73%,得出上述数据),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且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加速转移,在这一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其规模之巨大、内容之复杂在国际上无先例可循,需要中国自己去探讨路径、摸索经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这一富民强国思想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在中国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其思想仍然极具指导意义。如何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防止农村凋敝,保持农村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人多地少,只有18亿亩耕地,却有6.53亿的农村人口。理论上讲,仅靠10.0%的农业GDP无论如何不能解决六亿多农村人口的收入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统筹考虑。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税收的减免和财政的支农等,这些举措增加了农村积累,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应是农村各业的发展,特别是非农产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生产能力,主要是发展县域经济,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才能逐步实现城镇化目标;同时,也只有在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土地经营的有序集中,农业的现代化才具有实施的基础;最终,“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不仅表现在资金支持方面,更重要的一面是金融的择优机制能优化资源配置,对农村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财政支持和反哺政策对农村经济是一种输血机制,那么金融支持则是促进了农村经济自身造血机制的形成。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占有了金融资源的绝大部分,这又加剧了我国城乡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因此,建立一种适应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农业生产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户和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微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我国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与此并不相适应。小农经济和小微企业的特征是分散、信息封闭、规模小、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而我国金融体系是以大银行为主,机构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银行不愿选择农户和农村的小微企业作为支持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的不协调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适合农村经济的特点,缺少和众多农户及小微企业相对应的小型金融机构和对称的金融服务,需要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二是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由于规模小、不规范,其条件与现代金融支持的要求不符合;需要扩大规模、规范管理、创造金融支持条件,即提升农村金融需求。因此,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协调问题,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金融需求,以达到金融支持的条件。提升农村金融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逐步改变我国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村生产组织结构。农户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产组织,其规模扩张受到极大限制,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由于其规模小、信息不公开,也较难得到金融支持。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农村金融基础篇,介绍了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和文献,实证研究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利用1998年农村金融机构大撤并这一事件,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本书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农村金融现状篇,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村金融市场供给缺口和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以河北为例,调查分析了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和对正规金融的需求约束。
杨兆廷,男,1964年3月出生,河北沧县人,汉族,经济学博士,河北金融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金融、资本市场。近年来在《管理世界》、《经济日报(理论版)》、《农村金融研究》、《上海金融》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等著作6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贴;入选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
马彦丽,女,1970年11月出生,河北辛集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民经济组织、农产品流通、食品质量安全、农村社会分层与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等方面的研究。曾出版专著两部,先后在《经济学家》、《财贸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农业技术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科技兴农软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村金融
1.2.2 农村金融(信贷)有效供给
1.2.3 农村金融(信贷)有效需求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篇章结构
1.3.4 研究方法
1.3.5 创新与不足
农村金融基础篇
2 农村金融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2.1.1 金融与经济增长
2.1.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2.1.3 金融约束理论
2.2 农村金融供给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2.4 评价
2.3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2.3.1 农村金融供给研究
2.3.2 农村金融需求研究
2.3.3 农村金融供求协调研究
3 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分析
3.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3.1.3 实证分析
3.2 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3.2.1 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及研究背景
3.2.2 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3.2.3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全样本、跨时、跨区域
实证分析
3.2.4 结论
农村金融现状篇
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体系
4.1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历程
4.1.1 第一阶段:恢复期(1979-1984年)
4.1.2 第二阶段:改革拓展期(1984-1996年)
4.1.3 第三阶段:收缩调整期(1996-2002年)
4.1.4 第四阶段:改革深化期(2003年至今)
4.1.5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4.2 农村正规金融的构成
4.2.1 传统的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
4.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4.2.3 农业保险公司
4.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构成
4.3.1 民间自由借贷
4.3.2 合会
……
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篇
农村金融需求提升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