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资源理论:关于国民财富源泉的最新研究(2018大众版)
定 价:59 元
- 作者:白钦先,杨涤 著
- 出版时间:2018/7/1
- ISBN:9787504996169
- 出 版 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062.1
- 页码:28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2006年9月,白钦先教授和杨涤博士所著本书出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资源理论,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资源观——社会资源观。在这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著作中,传统的自然资源观和主流的三要素资源观,被更为全面的——包括社会资源、多要素资源的新资源观所取代。专著对与“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相关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创造性的研究,是经过长期观察、深入思考并通过潜心研究最终形成的一部基础理论研究专著。这部专著也是国家软科学项目后续成果及国家“211工程”资助项目成果,被列为金融发展理论前沿丛书。
如今原著出版已逾十年,现在作者又推出“2018大众版”。原著由于专业性较强,适合有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学者、理论研究者和学经济金融的人士阅读。对于普通大众尤其广大年轻人而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更希望读到通俗易懂、举例说明的文本。为了普及推广这个产生于中国、面向21世纪的新资源理论,阐释其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作者重新编写了这部书的大众版。
本书适合一切致力于思考中华民族崛起道路的有志学者和青年学生阅读,重不在说教,而是投石问路,以**启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人类近一二百年的历史表明,从19世纪产生发展,20世纪不断推进并提升的现代化,是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为主体的工业化为轴心而运转的。一方面,这种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特征,造成经济增长虽快,但带来了许多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以前那种对自然资源乱砍滥伐的增长路径,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资源”的概念都一直局限在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范围,或者在经济实践中,资源多是指自然资源。因此,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只能把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长期都是指实物资本)积累的状况作为解释该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劳动力和实物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在不断相对下降,一些原本并不明显起作用的积累因素,或者原来作为经济增长外部条件的长期因素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践已经表明,包括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在内的知识要素已取代资本要素成为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而后发展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制度变革和创新运动都证明了制度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制度的金融制度更是发挥了核心性的作用。今天人们谈论经济增长和发展不能不考虑制度(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变迁。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从中长期看,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存量,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都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传统三要素资源理论或自然资源观在当今时代远远脱离客观现实的局限性已经十分明显。
白钦先,男,汉族,1939年出生,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经济金融学家,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教育家。自80年代初以来,白钦先教授长期担任辽宁大学金融保险系、国际金融系副主任,国际经济学院副院长,现为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专业博士研究生主任导师、曾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还曾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特聘教授,任聘博士生导师和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太平洋盆地国家财政金融会议国际学术评审委员会中方委员,亚太金融学会(国际)中国理事,国家教委“八五”“九五”社科规划经济类项目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组成员,国家“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评审组成员,教育部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专家评审组组长,同时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上海东方教育中心顾问,长期担任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及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白教授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四十年间,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四十余部、主持专题报告三百余场,培养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在金融教育教学、金融学科建设、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基础理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首届中国“中国金融研究杰出贡献奖”和“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杨涤,2002年辽宁大学金融字博士毕业,2003-2005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发展理论、汇率理论、新资源理论、国资改革和国有不良资产处置等。曾在中国建设银行辽宁分行、上海股权托管登记中心、上海疾控健康管理咨询中心从事管理工作十多年,从2012年开始在上海一家民营企业担任总经理,从事文化传播、管理咨询等领域业务。精通投融资运作、项目管理和政府管理咨询,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研究素养。
杨涤博士曾是《第一财经日报>X<东方早报》《国际金融报》《上海国资》《社会评论》《今商圈》、上海文广外汇理财频道等多家财经媒体的评论员、特约撰稿人、顾问和嘉宾。已公开发布专业论文和经济金融述评文章100多篇,许多文章被国内著名财经网站转载。2006年与白钦先教授共同出版专著一部:本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出版译著一部《价值投资一种平衡分析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专著《金融资源配置论》,中国金融出版社。曾参加过多项国家和市政府级相关金融课题研究。
第一章 资源概念的溯源与变迁
第一节 历史上经济学大师们曾经这么看
一、重商主义:只进不出的国际贸易才能导致国富
二、重农学派:农业才是国民财富的根本源泉
三、威廉配第:土地和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四、亚当斯密:生产三要素、“看不见的手”创造国民财富
五、让巴蒂斯特萨伊: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是财富的源泉
六、约翰穆勒:各种要素构成的生产力是国民财富源泉
七、马歇尔:除了生产三要素,组织也是国民财富源泉
第二节 “白杨理论”:突破三要素资源框架,提出适应21世纪新资源观——社会资源观
一、资源观变迁:从流通到生产、从单一到多种、从自然到社会
二、提出面向21世纪的新资源理论十分必要,是配合中国和平崛起的中国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资源要素都有哪些
第一节 制度
一、制度怎么创造财富
二、制度有哪些特点
三、案例
第二节 金融
一、金融怎么创造财富
二、金融有哪些特点
三、案例
第三节 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怎么创造财富
二、人力资本有哪些特点
三、案例
第四节 知识
一、知识怎么创造财富
二、知识有哪些特点
三、案例
第五节 信息
一、信息怎么创造财富
二、信息有哪些特点
三、案例
四、通常说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金融经济是什么
第六节 思想观念
一、思想观念怎么创造财富
二、思想观念有哪些特点
三、案例
第七节 新资源要素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依据
一、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资源系统彼此之间辩证相互作用
二、社会资源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案例: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并预测出新元素
第三章 资源的统一理论
第一节 资源概念
一、传统资源观:要么是自然资源观,要么是三要素资源观
二、现代资源观:除自然资源及三要素外,资源还包括社会多要素资源
第二节 资源有哪些共性
一、资源都是稀缺的
二、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三、资源概念是动态发展的
四、资源是一个多要素的系统
五、资源分布总是不平衡
第三节 资源怎么分类
一、自然资源
二、社会资源
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比较
第四节 资源系统
一、自然资源系统
二、社会资源系统
三、两大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新资源要素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突出了现代经济增长中资本的重要性
二、索洛模型中的“索洛余数”隐藏着什么
三、西方经济学又提出新增长模型,强调技术和知识的贡献
第二节 新资源理论尝试对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进行融合
一、增长和发展应当统一考虑
二、资源可划分为增长型资源和发展型资源
三、基于新资源理论之上的“增长发展统一模型”
第五章 对资源配置理论的重新修正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简介
一、新古典资源配置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
二、新古典理论的局限性:忽略制度与金融,是实物交换理论
第二节 新资源理论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引入制度,突出金融
一、资源配置的重点是制度资源配置
二、资源配置的核心是金融资源配置
三、资源配置最优的均衡条件
四、资源配置的现代特征
第六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一、从《寂静的春天》《人口爆炸》和《增长的极限》到《我们共同的前途》
二、《21世纪议程》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抉择和原则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自然资源的经济理论
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资源也需要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四节 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几点认识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自然环境主体缺位
二、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配置有约束条件
三、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替代战略来实现
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集约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发展
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用全球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新资源理论”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一:尊重社会科学,发展社会科学
启示二:推进制度改革,鼓励制度创新
启示三: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
启示四:尊重知识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启示五:破除思想禁锢,实现观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