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独立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理论体系。当前,军民融合领域的研究,其他学科都无法完全涵盖,更无法替代。进行军民融合学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决策、计划、组织、调控等方式,合理配置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凝聚合力,发挥相互支撑作用,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综合效益的大化,从而为军民融合学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军民融合学研究》亦可作为地方院校相关专业培训参考用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战略规划引领不断强化,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特别是随着军民融合范围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有关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也十分广泛,成果极为丰富。从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看,人们研究军民融合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来研究,研究思想产生的客观背景、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指导意义及演变过程等;二是作为发展战略来研究,重点围绕战略要求,研究战略目标、战略内容、战略原则和战略筹划等:三是作为政策理论来研究,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武器装备生产、军工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等内容,分析军民融合现状、问题,探讨对策措施;四是作为学术理论来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揭示军民融合所反映的军民关系产生条件、表现形态及其变动规律,军民融合性质及具体特征、历史地位、发展趋势等。
从这些成果看,研究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是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尤其是围绕一个部门、区域、系统、组织等,对象比较具体。措施操作性比较强。其次是各种研究思路交叉现象较为突出。往往把思想研究、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混淆在一起,缺乏研究规范。再次是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少。当然学术研究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功底,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研究范式,这是军民融合研究逐步深入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佳切人点。正因为如此,本书选择学术理论研究角度,选择构建军民融合学科的角度,系统阐述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索新的研究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军民融合学既要对军民融合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更要对军民融合理论成果进行系统集成。
事实上,军民融合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可以说与人类战争的历史相伴相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军民融合思想理论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像我们熟知的《孙子》《管子》都蕴含了丰富的军事经济思想、战争成本思想、兵民一体思想等等,特别是《管子》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管仲站在国家的高度来看待战争、看待经济,对中国古代战争成本、兵民一体等诸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如何处理好军民之间的关系亦是历代封建帝王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以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好几种典型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国防工业的协调发展。纵观历史发展和理论变迁,党的领导集体先后提出并形成了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邓小平“军民结合思想”、江泽民“寓军于民思想”、胡锦涛“军民融合思想”、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理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28年的革命历程,初步奠定了党的“军民兼顾思想”,同时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实践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军民融合思想的文化精髓,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孙晔飞,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退役陆军大校。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白俄罗斯共和国边防学院,曾任军队常备外宣专家、军队院校外军教学联席会专家委员。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教师、陕西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津贴,两次荣立三等功。
第一章 军民融合学的定位、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军民融合学的定位
一、军民融合学学科属性
二、军民融合学是研究军民融合规律和军民融合指导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 军民融合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军民融合学的研究对象
二、军民融合学的任务
第三节 军民融合学研究方法
一、分析研究法
二、综合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历史研究法
五、实地考察法
第二章 军民融合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军民融合学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理论的发展
二、《管子》可以看作是军民融合学萌芽的标志
三、在古代军民融合学形成的条件尚不成熟
第二节 军民融合学的形成
一、欧洲近代军民融合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中国军民融合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军民融合学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是古代军民融合学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国防经济活动是军民融合学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把握学科定位是军民融合学发展的长期目标
第三章 军民融合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第一节 军民融合学理论体系
一、理论体系划分的原则
二、军民融合学理论体系的构成
三、军民融合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军民融合学学科体系
一、科学认识“学科
二、确立学科体系的原则
三、军民融合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军民融合学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
一、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相互联系
二、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区别
……
第四章 军民融合概述
第五章 军民融合的构成要素
第六章 近代以来军民融合的历史演变
第七章 军民融合的哲学基础
第八章 军民融合规律
第九章 军民融合指导规律
第十章 军民融合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