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中医药学概论(刘兰泉) 读者对象:《中医药学概论》可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检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中医药知识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供中医药学及相关行业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学习、培训及参考使用。
《中医药学概论》共分三篇,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精气血津液与藏象、经络、病因与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常用辨证方法、预防与治则;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方剂基础知识、常用中成药以及实训。
本书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阐述,以实训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课程实践能力,并采用二维码形式配备了大量视频资源以丰富教材的内容。 《中医药学概论》可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检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中医药知识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供中医药学及相关行业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学习、培训及参考使用。
上篇 中医篇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2 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 二、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4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8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 一、阴阳的概念 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三、阴阳学说的应用 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7 一、五行的概念 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与藏象 23 第一节 精气血津液 23 一、精与气 24 二、血 27 三、津液 27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28 第二节 藏象 30 一、五脏 31 二、六腑 46 三、奇恒之腑 49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52 第四章 经络 59 第一节 概述 59 一、经络的概念 59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60 第二节 十二正经 62 一、十二正经概念、表里属络关系及分布 62 二、十二正经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63 三、十二正经的气血流注 6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64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64 二、奇经八脉的走向与分布 64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64 第四节 经别、经筋、皮部及别络 65 一、十二经别 65 二、十二经筋 66 三、十二皮部 66 四、十五别络 66 第五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67 一、经络的作用 67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67 第五章 病因与病机 70 第一节 病因 70 一、病因概述 70 二、外感病因的主要内容 71 三、内伤病因的主要内容 72 四、继发病因的主要内容 74 第二节 病机 75 一、邪正盛衰 75 二、阴阳失调 76 第六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80 第一节 望诊 80 一、望神 81 二、望色 81 三、望形态 83 四、望舌 84 第二节 闻诊 86 一、听声音 87 二、嗅气味 88 第三节 问诊 89 一、问寒热 89 二、问汗 90 三、问疼痛 91 四、问饮食口味 93 五、问二便 95 六、问睡眠 96 七、问经带 96 第四节 切诊 97 一、脉诊 97 二、按诊 100 第七章 中医常用辨证方法 102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3 一、表里 103 二、寒热 103 三、虚实 104 四、阴阳 10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06 一、气病辨证 106 二、血病辨证 107 三、气血同病辨证 107 四、津液病辨证 108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0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0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0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1 四、肝与胆病辨证 11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14 六、脏腑兼病辨证 115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116 一、六经辨证 116 二、卫气营血辨证 116 三、三焦辨证 117 第八章 预防与治则 119 第一节 预防 119 一、未病先防 119 二、既病防变 120 第二节 治则 121 一、治病求本 121 二、扶正祛邪 123 三、调整阴阳 124 四、三因制宜 124 中篇 中药篇 第九章 中药基础知识 128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与采制 128 一、中药产地 128 二、中药采制 129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 131 一、四气 131 二、五味 132 三、升降浮沉 134 四、归经 135 五、有毒与无毒 136 第三节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137 一、配伍 138 二、用药禁忌 138 第四节 中药的用量用法 139 一、中药的用量 139 二、中药的用法 140 第十章 常用中药 142 第一节 解表药 142 一、辛温解表药 143 二、辛凉解表药 146 第二节 清热药 149 一、清热泻火药 149 二、清热燥湿药 151 三、清热凉血药 153 四、清热解毒药 155 五、清虚热药 157 第三节 泻下药 157 一、攻下药 158 二、润下药 159 三、峻下逐水药 160 第四节 祛湿药 160 一、祛风湿药 160 二、芳香化湿药 162 三、利水渗湿药 164 第五节 温里药 167 第六节 理气药 169 第七节 消食药 172 第八节 驱虫药 174 第九节 止血药 176 一、凉血止血药 177 二、化瘀止血药 178 三、收敛止血药 179 四、温经止血药 180 第十节 活血化瘀药 181 第十一节 补虚药 186 一、补气药 186 二、补血药 190 三、补阴药 192 四、补阳药 195 第十二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197 一、温化寒痰药 198 二、清化热痰药 200 三、止咳平喘药 202 第十三节 安神药 203 一、养心安神药 204 二、重镇安神药 205 第十四节 开窍药 205 第十五节 平肝息风药 207 一、平抑肝阳药 208 二、息风止痉药 209 第十六节 收涩药 212 第十七节 涌吐药 214 第十八节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215 第十一章 方剂基础知识 221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221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21 二、常用治法 222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223 一、方剂的组成 223 二、方剂的变化 224 第三节 剂型与用法 224 一、剂型 225 二、方剂的用法 226 第四节 常用方剂 226 一、解表剂 226 二、泻下剂 228 三、和解剂 230 四、清热剂 232 五、温里剂 233 六、补益剂 234 七、固涩剂 236 八、安神剂 236 九、开窍剂 237 十、理气剂 238 十一、理血剂 239 十二、治风剂 240 十三、治燥剂 241 十四、祛湿剂 241 十五、祛痰剂 242 十六、消食剂 242 十七、驱虫剂 243 十八、涌吐剂 243 第十二章 常用中成药 247 第一节 内科常用中成药 247 一、解表剂 247 二、祛暑剂 249 三、表里双解剂 250 四、泻下剂 251 五、清热剂 252 六、温里剂 254 七、祛痰剂 255 八、止咳平喘剂 256 九、开窍剂 258 十、固涩剂 259 十一、补虚剂 260 十二、安神剂 264 十三、和解剂 265 十四、理气剂 265 十五、活血剂 266 十六、止血剂 269 十七、消导剂 270 十八、治风剂 270 十九、祛湿剂 272 二十、蠲痹剂 274 第二节 外科常用中成药 276 一、清解消疮剂(治疮疡剂) 276 二、清解收敛剂(治烧伤剂) 277 三、散结消核剂(治瘰核乳癖剂) 277 四、清肠消痔剂(治痔肿剂) 278 五、祛风止痒剂(治疹痒剂) 278 六、接骨疗伤剂 278 第三节 妇科常用中成药 279 一、调经剂 280 二、止带剂 282 三、产后康复剂 282 四、活血消癥剂 283 第四节 儿科常用中成药 283 一、解表剂 284 二、清热剂(清热解毒消肿剂) 284 三、止泻剂 284 四、消导剂 285 五、止咳喘剂(清宣降气化痰剂) 286 六、补虚剂(益气养阴剂) 286 七、镇惊息风剂(治急惊剂) 287 第五节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287 一、清热剂 287 二、扶正剂 288 三、治耳聋耳鸣剂 289 四、治鼻鼽鼻渊剂 289 五、治咽肿声哑剂 290 六、清解消肿剂(治口疮剂) 291 下篇 实训篇 实训一 中医脏腑功能的判定 294 实训二 望舌方法训练及常见舌象的识别 296 参考答案 298 索引 301 参考文献 306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