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9 元
丛书名:教育部2019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助
- 作者:王秉,吴超著
- 出版时间:2021/1/1
- ISBN:9787122369956
-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X9
- 页码:351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安全文化学不同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和文化学交融而成的安全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文化学》(第2版)是介绍和研究安全文化学的专著,涵盖安全文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基础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共分10章,具体包括:绪论、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学的外延、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
《安全文化学》(第2版)结构科学严谨,内容翔实丰富。可供从事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的人员阅读,可作为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者和安全文化学研究爱好者参阅。
前言
当广大读者看到《安全文化学》(第2版)时,肯定不禁会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再版修订《安全文化学》呢?
首先,目前,安全类专业人才(包括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各类安全管理、监管人才)培养亟需学习“安全文化学”课程,高校安全类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领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管理类与社会科学类专业)具有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的迫切需要,亟需出版一本“安全文化学”课程的配套教材,来支撑和推动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为什么需要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这主要是因为:
(1)安全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安全策略,是安全工作的长远之计;(2)建设、传播和弘扬安全文化,需要学习安全文化学;(3)安全文化学的实践具有普适性(安全文化学的实践可涵盖一切安全研究与应用领域),满足高校开设课程对宽度的要求;(4)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475—2009)将安全文化学(代码6202160,隶属于二级学科安全社会科学)列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一个三级学科];(5)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是促进安全文化研究、实践、发展与繁荣之需,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安全人才之需。
总之,“安全文化学”是一门非常值得高校安全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开设与学习的课程,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亟需安全文化学引领,亟需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安全文化人才来推动和支撑安全文化发展。而开设一门新课程,必须有一部合适的配套教材。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安全文化类图书,但都不是从学科高度和教材的定位去撰写的,特别是缺乏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原理、学科体系等,而这恰恰是作为教材不可缺少的。其实,在著者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之初,就思考“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问题,也曾专门撰写发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刊载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4):32-38)的研究论文,探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的架构设计。在本书第1版写作初期,著者就把它同时定位为一本专著和教材来撰写。后来著者发现,由于内容的繁杂及一些理论尚未成熟,本书第1版作为教材有点欠妥,故先把它主要定位为一本专著来撰写。但是,本书第1版作为基于学科高度的首部“安全文化学”的专著,具有成为“安全文化学”课程配套教材基础和优势,相信通过修订升级,能够成为一本适用而优秀的“安全文化学”课程的配套教材。
其次,随着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在本书第1版内容基础上,著者近年来又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和思考,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一些最新研究和思考成果亟待体现和融入本书,以期更新本书内容,进一步支撑和彰显本书的前沿性。
最后,一些外界支持给予了我们决心、力量和鼓舞来修订、完善和升级本书。本书自2017年第1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特别支持和厚爱,仅一年多时间,本书就已经售罄。在此期间,一些高校安全类专业也将本书选为安全文化学相关课程的配套教材。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题为“‘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了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立足于“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要求,以及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需要,本次对《安全文化学》的主要修订内容是:(1)结合教学需要,在每章开端增加了“本章导读”模块,在每章末增加了“思考题”模块;(2)作为教材,为了便于阅读,再加之本书核心内容基本是著者的系列安全文化学研究论文的集合,本次修订简化了参考文献,并将参考文献标注在每章末,方便读者学习查阅;(3)调整和优化了各章节的结构,删减或合并了部分内容;(4)更新、完善和丰富了关于安全文化学已有研究方面的回顾与评述、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等方面的内容;(5)增加了安全文化学的科学发展模式(第2章2.6节)、经典论著中的安全文化拾萃(第3章3.5.3节)、安全伦理道德基础原理(第6章6.9节)、组织安全文化识别(第9章9.9节)、安全文化标准建设(第9章9.10节)、企业家安全文化(第10章10.2.3节)、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编制(第10章10.2.3节)、政府安全文化(第10章10.4节)与应急文化(第10章10.5节)等内容,本书内容体系结构见第一版前言中的图1。
说句心里话,自2015年以来,在安全文化学研究和安全文化传播推广方面,著者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本书第1版及修订再版是著者多年的安全文化学研究与思考的结晶,绝非拼凑之作。在未来,我们会继续耕耘安全文化学领域,努力把“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开设、推广和教学做成一项事业。著者相信,新修订的《安全文化学》将是一本适用而优秀的“安全文化学”课程配套教材,将能够很好地为“安全文化学”课程教学和安全文化人才培养服务,将会得到广大师生和安全文化学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喜爱。当然,由于著者水平与精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甚至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本书出版得到了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的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1901187020;项目名称:《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资助,得到了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孙元上先生的支持和指导,在此特别感谢!希望就本书以及“安全文化学”课程与本书著者交流的读者。可通过邮件safe boy@ csu.edu.cn联系本书作者王秉。
王秉 吴超
2020年5月于中南大学
吴超,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12月开始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曾在瑞典、美国的3所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一直从事安全与环保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获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60多篇被EI、SCI收录
第1章绪论1
1.1文化与文化学1
1.2安全与安全科学8
1.3安全文化定义的理论与方法13
1.4安全文化的重要性20
1.5安全文化学的内涵与学科体系21
参考文献28
第2章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0
2.1安全氛围概念的起源31
2.2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32
2.3安全文化学研究的阶段33
2.4安全文化学研究回顾与评述38
2.5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历程46
2.6安全文化学的科学发展模式54
参考文献57
第3章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60
3.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机理61
3.2安全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变革64
3.3安全文化的累积与创新66
3.4中国传统安全文化解读67
3.5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72
参考文献103
第4章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105
4.1安全文化的特点105
4.2安全文化的功能108
4.3安全文化的类型110
4.4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112
4.5安全文化符号系统121
参考文献127
第5章安全文化学方法论128
5.1方法论概述128
5.2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及内涵130
5.3安全文化学的研究进路及原则130
5.4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程式132
5.5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137
参考文献138
第6章安全文化学原理139
6.1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140
6.2安全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原理148
6.3“6-5-2-4”安全文化生成理论152
6.4安全文化建设原理157
6.5安全文化场原理163
6.6安全文化宣教原理165
6.7安全文化认同原理172
6.8情感安全文化的作用原理178
6.9安全伦理道德基础原理182
参考文献189
第7章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191
7.1安全文化符号学192
7.2安全民俗文化学198
7.3比较安全文化学205
7.4安全文化心理学213
7.5安全文化史学219
参考文献226
第8章安全文化学的外延228
8.1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学科229
8.2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社会学230
8.3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经济学232
8.4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教育学233
8.5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管理学235
8.6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人性学238
8.7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伦理学240
8.8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法学242
8.9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心理学244
8.10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史学246
8.11安全文化学与其他安全学科分支247
参考文献249
第9章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250
9.1典型的安全文化关联理论251
9.2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258
9.3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264
9.4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基础性问题266
9.5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机理与方法论270
9.6基于安全标语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273
9.7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基础性问题280
9.8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方法论285
9.9组织安全文化识别287
9.10安全文化标准建设292
参考文献299
第10章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300
10.1家庭安全文化300
10.2企业安全文化307
10.3公共安全文化311
10.4政府安全文化318
10.5应急文化326
10.6安全文化产业330
10.7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338
10.8“互联网+”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344
参考文献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