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儒文汇”是肖云儒作品首度集结出版且收录最全的文集。由肖云儒先生亲自遴选修订,力求将肖云儒五十余年来的著述完整呈现给读者。文集涉及文化、哲学、历史、文化人类学、文学、书法、散文创作、社会文化、民俗研究等诸多方面,见解独到鲜活,概括归纳准确,思路独辟蹊径,充满了对历史文化、对西部丝路和对生命的思考。此文集不仅是对近一个甲子的陕西文化、陕西文艺发展足迹的追寻,更是过渡时期中国文学、文艺、社会思潮的历史见证。本书收录的肖云儒先生几十年创作的随笔札记上百篇,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肖云儒,生于1940年12月7日,文化学者、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出版30余部著作,获得多项奖项,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陕西文联、陕西文艺评论家协。
目录
永远的初恋/pan>
城市吉卜赛/3
在移栽中得天独厚/6
城市杂居和心态杂化/8
文明膜中苍白的生命/1pan>
城市“牧羊人”/14
传播这个第三者/17
杞人说热线/20
杞人说热点/22
杞人说热度/24
音乐・市声・天籁/27
综合发展的文明和矩阵式管理/30
测不准关系中的中国“老九”/33
变位刺激和城市病/36
大家都在说:真烦人!/39
/42
蓝色沸点和西安闲人/45
时装,古入现代的身份证/48
森林和碑林/5pan>
年历与人生/54
异议熊猫/56
凡事丢得开/58
说说说话/60
扯几句动物/62
中国“老九”的自信危机/64
噫吁嘻,酒/67
出书风景线/69
美从自身起步/7pan>
留白/74
读书,驱除心灵的晦暗/77
陌生的朋友/80
从张艺谋、巩俐分手谈现代看客/82
冯玉,你在哪里?/85
弱者之美/87
无异的两岸心/90
心债/92
重信守诺/94
郭老的炽热/96
元戎和哲人/98
三见周扬/100
赵淑侠的乡愁/102
倦于追星/104
人生赛手/106
寄托的瑰丽/108
相信能记住,就记得住/110
拼接读书法/112
闲谈群体团聚力/114
丰富的孤独/116
小猫的征服/118
“测不准”的无奈/120
万物之灵的责任/126
新世纪的微曦
——题赠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宁波天一阁/130
忍不住拿起笔/136
如乐之和
——第八次全国文代会日记/138
打基础与攀高峰/146
花园话百花/149
花篮和花环/152
要有一颗温暖的心/154
当前创作在哪里倾斜?/157
天下兴亡 文艺有责/159
“文摊”精神/16pan>
不要给生活穿小鞋/163
艺能和知能/165
细处下手/167
杂文杂议/169
愚人的自律/17pan>
在立体交叉的掌子面上
▁—记三原黄堡煤矿矿长杨玉超/173
……
杨晨那个门柱球也好/28pan>
审美杯/283
英格兰绅士到骨子里了/286
黑哨猛于虎/288
三杯酒贺国足班师/29pan>
到场的和未到场的/294
郎朗的“杯”/296
球迷的高尚在哪里?/298
球场“嫌贫爱富”论/300
踢出沉闷也要本事/302
足球伴侣:啤酒/304
足球宝贝不答应了/306
发力,韬晦用兵/308
马拉多纳自我解构/310
讲书堂
老字典埋着老日子/312
六十年前初版《鲁迅三十年集》/317
巴人藏《鲁迅杂感集》/320
暮年绿光暗淡/325
“世”之“界”,在哪里?/328
林昭与“”/333
油印歌谣文学史/337
音乐是灵魂的叹息/340
流连在美的历史长廊中/346
《怎么办?》带一身阳光!/349
《教育诗》与第一次人生决策/35pan>
关键时刻,杰克·伦敦救我/354
心有“二夫”/357
彭加木,你在哪里?/360
芒景布朗的传世书/365
张守仁:《爱是一种伤害》/369
酒的品位/372
美男子嵇康/375
徐青藤,蚌病反生珠/379
砸不烂的“钢豌豆”李贽/383
才子从来命多舛/387
背上字典去邮局/39pan>
我写《中国西部文学论》/396
和丁玲一家的缘分/402
书斋里的人生/407
诗赋
三秦赋/41pan>
华夏龙脉/413
揽月阁赋/415
咏菊
——省文史馆重阳诗会作/417
楼观台碑记/418
陕西政协新楼赋/419
陕西电视台建台五十周年纪念鼎铭文/420
府谷哈镇石窟寺碑记/42pan>
《天汉雄风》大型历史壁画铭文/422
大唐护国兴教寺碑记/423
永远的初恋
和中国的大多数人一样,我的老家在一条漫长的、细若游丝的土路尽头,一棵老樟树(在北方,则是老槐树),老樟树下的那所茅舍。茅舍四周,展开扇面也似的田畴,山和云倒映在旋律般的水田中。弯弯的溪水从一座山影里漫出,在另一座山影里溶尽。
曾祖父务农,每日扛着型和锄在田里和太阳做伴,一袋烟也不敢耽误。太阳和他都默默地,相看两无言,亦无思无趣。祖父开了一个小酒坊,就像电影《红高粱》十八里坡上的那个一样,煮苞谷蒸酒,用这劣质的家酿酒,麻醉乡亲也麻醉自己。我没有见过他,但见过他的邻居,眼白布满红血丝,总用竹根般的手指揉那个酒糟鼻子。从父亲一代起,我们家了城里——一个偶然的机缘,这位勤苦读书的农家子弟得到一笔奖学金。他有了大学,从此离开了终生尾随牛后的人生。
在城里,记得先是租住在一幢带天井的四合瓦房里,苔藓一直爬上窗台,花盆不用浇水总是生机盎然。新中国成立后,了母亲任教的学校。这时父亲已经离我而去。母亲住在南昌葆灵女中(即后来的南昌女中)的单身宿舍。这是所教会学校,因而有当时少见的百叶窗和旋钮把手的门。每到课间,便周期性地听到青年人的欢歌笑语。待到我工作了,在单位的四层单身楼里消磨了十几年光阴,后来又了单位的单元房,尽管面积很小,总算有了厨房、厕所的现代“内循环”,还陆陆续续添置了这样那样的现代化物什儿。住处虽不在闹市中心,每日的电视报纸却将我的心深深置于城市的旋涡中。
这是说住房条件。从地域看,先是住在江南小城,后来北上“半城宫墙半城树”的京华胜地,旋又西迁“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长安古都。也曾跑遍京津沪穗蓉、宁汉沈渝藏,也曾切入新型特区城市的膝理,在摩天大楼都市引墅之间流连忘返。大半辈子,和我的同胞们一样,经历了由农业文化向期市文化的转变,由传统城市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提升。说真格的,对城市和城里人有认识和体悟,却从来跟不上城市和城里人的发展变化。
对喧闹的市场和与之伴生的党争、价格浮动中的种种现代智慧,对拥挤的人群、流动的人口和与之伴生的种种拼博、焦灼、孤独,以及多边交往中的动态生存相,对那以现代通信传播网络与全球联结的个体生命,那高层建筑窗帘背后新型家庭所流溢的不异的天伦之情,对文字符号语言之外,正在日益成为人们重要思维形态和交流手段的音像语言和计算机语言,对信息爆炸下新崛起的强者和不知所措者,对追新的悲壮和恋旧的悲凉,等等等等,你刚刚由陌生到熟悉,马上又由熟悉而陌生。或是士别三日而不能不刮目相看,或是只缘身在此山之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或是有所感而看不透,或是明明看见了又测不准。
日新月异的市态,五彩斑斓的市人,千变万化的市心——我熟悉的陌生人!我是那么想把握你,却从来不敢说把握了你,便又不断激发想把握你的欲念。这常常让人想起遥远的初恋,一丝慌乱一丝喜悦,一丝局促一丝柔情,一丝悸动一丝憧憬。
还是零零星星将自己市居的心影记录下来,和我的读者交流吧。
1994年pan>月,西安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