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两大特性,是其他文字所无。第一,它是现今仍被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其他象形文字如埃及、玛雅都只存文献能,不再被使用。如此长时期的文字发展史,让汉字源流不仅有文字学的意义,更有深刻的文化意涵,值得做更深的探究。第二,汉字是具有艺术性的文字,这点。汉字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家可以用自成风格的文字书写所思所想,呈现人格风骨。这种绵延千年的书,确是汉字特、妙之处。其他文字皆无。
《成语解字》选取一百多个汉字,述其产生、演化、意义、用法以及延伸的成语故事,分为数字篇、五行篇、时间篇、天文气象篇、地理篇、植物篇、动物篇、方位篇、体貌篇、五感篇、人生篇、情感篇,呈现出汉字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性。一个单独的字因成语有了丰富的表情,成语则因历史典故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序:让汉字成为有趣的艺术
杨 渡
整体意义上来说,您现在所见的这本《成语解字》像是一幢大楼建好后的展示橱窗,显示出整体结构所形成的美好成果。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是一则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则是中国的
历史,而历史更创造出了无数的典故与成语。
不信,请你猜一猜,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创造了多少成语?举例言之:“取而代之”“以一当十”“扛鼎拔山”“破釜沉舟”“披坚执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锦衣夜行”“一决雌雄”“妇人之仁”“所向披靡”“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约法三章”“明
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败涂地”“十面埋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向披靡”,让我们联想到项羽在的决战中,以悲剧英雄的形象,冲入刘邦大军,万夫莫敌,直至战死。而“四面楚歌”则让我们仿佛看见安静的夜晚,在兵荒马乱、兵戈狼藉的战场上,几个身心俱疲的老兵,忽然听见家乡的老歌,想起家乡的父母、离散的妻儿,那是何等悲凉!楚汉相争尚且如此,更不必说三国了。
杨渡:诗人、作家、媒体人。曾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曾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品《南方》《飘流万里》《民间的力量》《红云:严秀峰传》等十数种。2016年推出简体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之一,《在台湾发现历史》被评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十大好书”。
冯翊纲:戏剧艺术硕士, 兼任音乐系与通识中心、戏剧系副教授。
序:让汉字成为有趣的艺术
数字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千
百
万
五行篇
金
木
水
……
一了百了
宋代大儒朱熹在讲做学问的方法时说:“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意思是.资质好、领悟力好的人,只要一个环节懂了,其他问题也都明白了。这是成语“一了百了”的源头,这个“了”原来是了悟的意思,后来却成了“了结”,变成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的事也跟着了结。也有只要一死,事情就跟着结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