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骨气、中国自信的教育学,这本教育学要坚守中华民族育人初心,要立德树人。
立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即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上,播撒在孩子们心里。树人,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即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么,谁来培养人?好教师。何谓好教师?好教师,一个肩头担负着学生终身发展的重任,另一个肩头担负着民族未来的重任,比如于漪、顾明远、斯霞、李吉林等。“好教师”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又具有无穷的可能,一切从做好教师开始,只有先做好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大家都做好教师,才会有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宗旨与根本任务,教师也必将在立德树人的平台上有更大的发展,立德树人的好教师也必将在立德树人中站立起来,回望过去,把握现在,瞭望世界。
·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显现着中国自信、中国气象、中国底气。它从历史深处走来,载着未来的伟大期待,回应世界改革的潮流。
·它扎根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找到我们中国特色教育学的血统,从中华民族文化当中找到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术性标志概念——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种子是中华民族的初心,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成为我们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新时代,好教师携起手来共同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写在前面
种子的理想与现实主义
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都记在心中,时时想起,也常常说起。
因为搬家,一位小朋友要转到另一所幼儿园去。第一天,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新幼儿园。园长对小朋友说,当然也是对妈妈说:我们有项特殊的作业,就是请小朋友自己每天去收集一颗种子,每天收集的种子要不同,坚持15天。15天后,请小朋友把收集的种子带到班上来,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还要讲讲自己是怎么收集的,怎么保存的。
从此,那位小朋友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还算顺利,可是从第四天开始就比较难了,而且越往后越难。是啊,要寻找啊,要比较啊,要识别啊,还要细心地保存好啊……可以想见,那个小朋友要找多少地方,要看多少图片,要向多少大人请教……后来,终于完成了。老师说:你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作业,要表扬你。
我给故事取了个名字:种子的力量。几十年过去了,不知当年收集的种子还在不在了,但相信那些种子早已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了,有的已长成好大一棵树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朋友已为人母了,不知道她有没有给自己的小孩延续这项特殊而伟大的作业,但相信她会做的。
是的,她做了;也相信她的小孩会继续做下去的,而且将来她小孩的小孩……也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颗种子。那项作业的伟大,是因为种子的伟大;而种子伟大的意义是教师赋予的,更是人自己充分建构起来的;种子的力量,说到底是人的力量,种子的伟大,说到底是人的伟大。
教师需要种子。这种子是理想、信念、抱负、志向,是核心价值观。这道理不言而喻,因为我们生活在价值世界之中,价值观包围着我们,不是这种价值观,就是那种价值观。价值观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生的方向、意义、格局以及结局——决定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多少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啊:教师的清贫与富有,爱学生与爱自己的孩子,紧张与休闲,好教师与名师,上好公开课与上好每一课,规范与自由,仁爱之心与严格要求,知识与智慧,连续性发展与非连续性发展……“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如何处理,在现在这个日渐复杂、瞬息万变和生活渐渐富裕的时代,却成了几乎向我们每个人提出挑战的问题……它的可怕力量在于:只要这一问题悬而未决,它就会使我们遭受严重的损害”,这正是我们面临的“价值观之苦”。a解“价值观之苦”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澄清,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引领。希波克拉底说“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样“武器”。教师没有武器,可有种子——道德价值的种子、知识价值的种子、专业价值的种子,等等。当价值种子在自己心灵里萌发、长大的时候,心里就会明亮起来;理想会召唤你,信念会伴随你,志向就会让你致远,好教师这棵树就会长高、长大。于是,在理想的光照下,种子的现实主义就会实现。
儿童需要种子。与教师一样,他们也处在价值的包围之中,因为年龄、阅历,有时候会有更多的价值困惑,以致可能发生一些价值迷乱。其实,儿童研究已呈现了新的发展走向,学者们常常有这样的发现: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经常表现出来的问题,正在被看成因价值观,或更确切地说,是缺乏价值观而引起的。可见,对于儿童成长,价值观及其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上述的“种子的力量”,实质说的是价值的力量,是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收集种子,以至于后来变成搜集种子,固然要有知识,固然要有能力,还要有耐力、韧性、思维力,还要有保存种子的技巧,向小朋友展示、表达的智慧,等等。而贯穿始终的是价值教育,尤其是价值体认。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价值教育的坚守与提升,也是教育价值的认知与阐释。价值观,犹如一颗颗种子悄然地沁入心灵,而这颗种子首先安静下来,它“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观者的毛病”,“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这是很现实的,它接受了地底下的黑暗,再向着蓝天、向着太阳,才会真正长成树林。这位叫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的文学家,相信这是种子的现实主义。起初,种子是脆弱的,但它最终是非常坚强的。这样的种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阐释了种子的这三大要义,彰显了种子不可抗拒的巨大的生长力量。
教师不仅需要种子,教师本身就是颗种子。教师是个终生学习者,是个自我教育者,在专业发展中,锤炼的不只是能力、艺术,丰富的不只是知识、见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价值观。教师是价值观的践行者,在践行中培育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价值观的种子,自己长成好大一棵树,然后播撒种子,才会长成好大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欣欣以向荣。同样,儿童需要种子,儿童本身也是一颗种子,是人类希望的种子,未来的一切都聚集在种子里,静待春的信息,迸发生命的活力。当然,这颗种子为谁而存在,长成小树后,向着哪个方向,是要有太阳的引导的,而正确的价值观犹如耀眼的太阳。
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儿童的,种子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叫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的中国梦,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因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萌发的是价值观的绿芽,闪耀的是永恒的价值光芒。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具有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有深沉的爱国情、远大的强国志、切实的报国行,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思考,从小学会创造。正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有理想、有信念、有硬核的力量;正是以创造、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有胆量,有见识,有问题意识,有无限的想象力,有超越的精神和力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让教师、学生内心的种子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微笑。内心的种子总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中,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踮起时代的脚跟,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向世界瞭望,写下中华民族复兴的诗章。
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心中的种子要深植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久经磨难,但风雨让中华民族的筋骨更加坚韧,磨难让中华民族的意志百折不挠。就是在丰厚的土壤里,早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种下了两颗种子:立德、树人。立德与树人两颗种子天然地融合在一起,长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叫立德树人。如今,这棵大树,又萌发新的枝芽,长满绿叶,长成一片大森林,森林前一片更宏大开阔的田野,洒满阳光,而田野里百花争艳,春天的故事再次讲起,希望之声再次响亮。立德树人的种子是中华民族的初心,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成为我们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如今,这神圣的使命落实在教师身上,要求教师要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立德树人这颗种子很素朴但很灿烂。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首先是做好教师。“好教师”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又具有无穷的可能,一切从做好教师开始,只有先做好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大家都做好教师,才会有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教师”也是一颗种子,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希望。假若我们舍弃了这颗种子,一心奔着名师,就会滋长功利,让人浮躁,也会让人浮华乃至浮夸,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也有可能异化。若此,肯定成不了名师,也永远不会有所谓的名师;若此,种子的信念被泯灭,种子的希望被淡化,种子的理想也无法实现,那么,种子的现实主义只是一句口号。这样的言与行本身是有悖于种子的理想的。永葆种子青春的活力,就一定要永葆种子的初心、价值观,神圣的使命才会发出“再圣化”的光芒。
立德树人,这颗种子又是道德的种子。教育与道德,在中国悠长的文化传统中,原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道德教师超越学科,所有教师都应该是、首先是道德教师。有了对教师这一身份的深刻认知,才有可能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好教师之好,首先好在有道德,好在尚德,好在种德,好在育德,好在立德。道德教师,让道德这颗种子萌生更大的魅力,让立德树人的好教师的理想得以实现。
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从课程改革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好教师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转向,从育知识、育分数转向育人,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盘与指南针。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就是要寻找立德树人的切入口、核心领域、关键环节、重要载体、优先事项,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理想的种子、信念的种子、爱国的种子、道德的种子、奋斗的种子、创新的种子。如于漪老师所说,做教师是篇大文章,而这篇大文章的核心部位,就是课程与教学,大文章的主旋律就是立德树人。正是因为此,种子的绿芽,闪亮在课程、课堂、校园,也闪亮在家庭与社会。当教师的种子、教育的种子在家庭、社会闪亮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定会到来。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也是种子的逻辑,是种子成长的节律。我相信,如今新时代阳光下的种子,被理想召唤着快快萌发、长大,让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在希望的田野里唱出新的希望之歌。
这是一颗种子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这本《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正是怀揣着立德树人这颗种子,和教师们一起,把它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里,又把它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而新田野中的希望,最终是这些孩子创作和唱响的。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目 录
写在前面 种子的理想与现实主义 / 001
第一篇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篇首语 教师:精神灿烂的人 / 003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 006
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 014
教师发展在立德树人中走向新境界 / 023
我们,首先做道德教师 / 035
生命为祖国而澎湃 / 044
第二篇
教育家的“青春性”
篇首语 教育家的“青春性” / 049
教育家与知识分子 / 051
教育家与儿童 / 054
教育家与好老师 / 058
教育家的风骨、风度、风格 / 061
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 074
于漪:讲台前的生命歌唱 / 082
斯霞:童心母爱的育苗人 / 089
于永正:儿童的语文 / 095
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 099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107
第三篇
好教师的精神标识与标杆
篇首语 李吉林:当代中国好教师的标杆 / 12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李吉林的人生追求 / 128
爱与创造:李吉林的人性光辉 / 134
为儿童研究儿童:李吉林的人生写照 / 140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原创性 / 145
播种者:李吉林的审美品格与审美表达 / 155
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美学特征 / 162
情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吉林情境” / 169
第四篇
儿童:伟大史诗的草稿
篇首语 人类伟大史诗草稿的修改 / 179
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回到书桌 / 182
极高明而道中庸:儿童立场的完整性 / 198
解放儿童:指南针的轴心 / 209
用核心价值观照亮个性化教育 / 216
培养新时代好儿童 / 225
第五篇
教师发展新论域
篇首语 换一次呼吸 / 233
春天里的教师之歌 / 235
视野、格局与格调:教师发展的另一论域 / 244
论教师的非连续性发展 / 254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 / 264
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 / 269
第六篇
做好教师:永远激荡的心愿
篇首语 做好教师:一个永远激荡的心愿 / 277
追随时代,写出自己的地平线报告 / 281
教育科研的出发与风格追求 / 289
斜坡上的起飞 / 296
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 302
后 记 / 307
“做好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永远的根本性追求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有个重要命题:培养名师,做名师。这一命题已成为学校、教科研部门、行政部门的重要议题,而且日显急迫。其缘由并不难理解,也完全可以理解。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一个呼唤名师的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当然,包括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以至教育家,是一个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是一个时代教育水平的标志,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之一,没有名师,教育会显得平庸。那些远去的名师、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背影,似乎在召唤我们去追随。这是一个能出名师的时代,是名师辈出的时代。伟大的时代为名师的成长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越来越高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机会。事实证明,名师在新时代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一批批涌现出来。我们大家都应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从学校层面看,名师可以支撑引领学校的发展。名师在学校的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又回馈这片深情的土壤。他们凝聚一批教师,潜心研究,深化实践,破解学校发展的难题;他们以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影响一批教师,引领一批教师发展;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生命、灵魂,培养一批批好学生。名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彰显着学校的特色。名师离不开学校,学校需要名师。
总之,培养名师,做名师,其重要性、紧迫性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另一个命题同样不可忽略,同样应列入工作议题,那就是“做好教师”,而且从某种角度看,“做好教师”比做名师更重要,更急迫。当然我们也清楚,“做好教师”与“做名师”的划分,既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又不是非此即彼的,但是这一命题客观存在,讨论的价值同样毋庸置疑。
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名师与好教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表现为互动、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几个比喻来描述、阐释。一是合唱队与领唱者。名师好比领唱者,没有优秀的领唱者,合唱队不完整,也会趋于平淡,以至平庸。领唱者以自己鲜明的独特旋律,带领合唱队往高处跃升;领唱者也离不开合唱队,没有合唱队就无所谓领唱者,即便有,也无任何意义和价值。显然,名师好比领唱者,好教师恰似合唱队。二是队伍与领跑者。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人是一支队伍。不过,人总得离开队伍,走到队伍前面去成为领跑者,领着队伍前行,走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队伍里来,然后再走到队伍前面去。队伍里,队伍前,归去来兮,生动地表现了领跑者与队伍的关系。三是高地与高峰。好教师好比高地,名师则是高地上耸起的高峰,这一比喻恰如其分。这些比喻生动地描述、显现了好教师与名师互动的关系、对话的关系、牵引的关系。
正是这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这种互动、对话、牵引的关系,彰显了好教师的特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做好教师”具有基础性。只有先做好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名师,名师要从做好教师开始,甚或可以认为,这一基础是做名师的前提。其二,“做好教师”具有涵盖性。所有名师,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教育专家,抑或是实践型的教育家,本质上都应该是好教师。再换个角度看,做好教师绝不是对少数名师而言的,而是适用于所有教师的,即所有教师都应努力“做好教师”。试想,当所有教师都是好教师时,教育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水平和景象?这一涵盖性,说明“做好教师”具有普遍性,是对所有教师的集体性要求。其三,“做好教师”具有恒久性。“做好教师”不是一时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永远的要求,所有名师应当永远是好教师,只有永远“做好教师”,才能促进名师可持续发展,名师才能永葆名师的青春与光彩。不妨把“做好教师”的恒久性看作教师发展的源泉。这是好教师与名师内在逻辑关联的第二个方面。
以上两方面的讨论可以作如下概括:好教师与名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过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做好教师”是基础,是前提,应当具有“在先性”。借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和达·芬奇的“第一工具”(达·芬奇称眼睛为人的第一工具)的概念,“做好教师”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命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远的根本性追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略,连轻慢都不行。
其实“做好教师”更具现实意义。反观当下的教师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难发现,在“做好教师”与培养名师的关联性上,是有失偏颇的。在认知上,不少地方和学校,更强调培养名师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而对“做好教师”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强调还不够,意识显得薄弱。在举措上,为名师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机会、途径,而对“做好教师”还处于研究生涯发展规划与师父带徒弟上,举措不多,力度也不大。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上,明显倾向于名师培养,而对“做好教师”方面的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明显不够。这样往往让更多教师处在观望、称羡、等待的状态,同时也会让名师培养对象处在紧张状态,常感压力过大,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失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好几个教师节连续发出“做好教师”的口号与要求,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又一次寄语全国教师:“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做好教师”的号召又一次响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把“做好教师”的旗帜举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