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非临床研究与开发》系根据作者长期积累总结的教学与药物开发实践经验撰写而成。该书重点介绍包括政策法规、试验内容、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等药物非临床研究的内容,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药物研发特点,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读者形成新药临床前研发的整体思路。
《新药非临床研究与开发》可以作为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必备教材,也可以作为药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药物研究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耗资巨大,涉及专利、政策法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销售等方方面面。仅就技术而言,药物研发经过几个阶段:药物的设计与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成药性评价、系统的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上市生产与销售。
对于广大药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读期间多少都会涉及到新药研发的某个环节,特别是药物的非临床研究部分。如果有幸发现一个新的药物分子,需要及时进行专利保护,然后根据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的指导原则,开展成药性评价,以判断该药物候选分子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等,通过综合考虑,如果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分子可以进入系统的非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药理毒理学研究。
本书重点阐述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指导下,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分类,参照相关类别的试验或资料要求,以及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开展系统的药学及质量标准研究、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的设计及研究(以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适应证为例)、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上这些内容覆盖了药物的非临床研究的范畴。
本书的编撰目的是希望读者经过阅读学习,全面了解药物非临床研究的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试验内容、试验设计、试验方法。本书即是以药品研发的方法过程为线索,通过系统阅读和学习,将有助于读者形成新药临床前研发的整体思路。
本书使用范围广泛,既可以作为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进行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药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因为药物研发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为本书的编写带来一定难度,感谢参与编写的所有编者,经过大家多年努力和积累、不断完善而形成了现有内容。尽管编者力求在本书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做得更好,但难免也存在疏漏,有待通过今后的工作进行修订、充实和完善。
女,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于南京大学国家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开始从事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2004年11月到中国药科大学任副教授,负责主持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多肽的研究与开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目前主要从事基因工程、化学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2005年与企业合作开发抗肿瘤一类新药H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