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曰庆是我国著名中医外科大家,中医男科学开创者之一。
《李曰庆临床学术经验集》内容精简实用,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临床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李曰庆临床学术经验集》分别介绍了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学术特色、组方用药、专病论治、医案医话、及对中医教育与学科建设的看法,并包含其弟子对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李曰庆临床学术经验集》有助于系统掌握李日庆中医方面的临证特色和诊治经验。
李日庆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是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我国著名中医外科大家,我国中医男科学开创者之一。他从医逾五十载,深耕临床,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系统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他以传承岐黄之道、培育桃李为己任,注重教学、科研工作。他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示范研究”;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30余名,培养学术继承人5名;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李日庆教授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地传承和发扬李日庆教授的学术思想,弘扬其博古通今的治学理念,广泛宣传李氏男科的精髓及李氏门生的传承与创新成果,由李日庆名医工作室组织人员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李日庆教授学医、业医,逐步成长为名医的过程,回顾了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对同道和中医后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部分:学术特色,李日庆教授在临证中对古籍经典继承和创新,融会贯通中西医疗法,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兼治、男女同治、身心同调”等学术思想,并在实践中提出“补肾生精,微调阴阳,清补结合治疗男性不育症”“从瘀论治慢性前列腺炎”“从肝肾论治阳痿”“从肾虚血瘀论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行之有效的治疗思路。第三部分:组方用药,总结收集了李日庆教授临床上常用中药、自拟方及对这些中药、自拟方的认识。所列验方都是他几十年来临证经验的结晶,每个方都是经过无数病例验证增损凝聚而成,用之鲜有不验者,有些已经获得临床批准上市。第四部分:专病论治,李日庆教授在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男科及外科常见疾病、疑难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临证时精于辨证,处方往往不拘一格:同时结合西医学检查手段,明确诊断,防止误诊、漏诊和误治,将西医学的微观检查作为中医手眼的延伸,以提高疗效。第五部分:医论医话,本章收集整理李日庆教授对男科及中医外科疾病理论的论述,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及对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认识。第六部分:传承创新,此部分主要是李日庆教授学生、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其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精选了最能反映其诊疗经验的学术论著,经撰次整理,辑而成帖。第七部分:中医教育与学科建设,李日庆教授既是临床大家,又是教育大家,着力推动中医外科、中医男科的学科和学术发展,注重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来毫不保留,悉授弟子和学生,与有志者一起为中医外科、中医男科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
本书内容实用,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李日庆教授部分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临床工作者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读者可窥见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助于系统掌握他的临证特色和诊治经验。限于篇幅与编写人员水平,未必尽得其真传,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道们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传承项目、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及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项目的支持,项目的发起单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整理、挖掘、继承京城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此表示崇高敬意。同时也向参与这次编纂工作及为编纂工作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及同仁们表示感谢。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本硕连读)。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首都国医名师李曰庆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全国著名男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李海松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张志超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男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5年度“十佳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优秀继承人,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批“青苗人才”计划。
第一章 医家小传
一、出身学院,师从名门
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三、汇通中西,传承创新
四、建设学科,桃李芬芳
五、弘扬国粹,心系基层
第二章 学术特色
一、紧扣临床,抓准病机
二、中西融合,精准辨证
三、关注全程,综合治疗
第三章 组方用药
第一节 用药心得
一、祛风发表药
柴胡 白芷 徐长卿 升麻
二、清热药
知母 栀子 黄芩
黄柏 蒲公英 土茯苓
鱼腥草 败酱草 白花蛇舌草
半边莲 玄参
三、利湿药
茯苓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车前子 通草
篇蓄 石韦 灯心草
萆薜 金钱草 虎杖
四、温里药
附子 肉桂 小茴香 丁香
五、理气药
乌药 荔枝核 川楝子
延胡索 白芥子
六、消食药
生麦芽
七、止血药
小蓟 白茅根 三七
蒲黄
八、活血药
郁金 乳香 没药
丹参 益母草 牛膝
莪术 三棱 水蛭
穿山甲 牡蛎 地龙
蜈蚣 僵蚕 凌霄花
赤芍 泽兰 川芎 鬼箭羽
九、安神药
……
第四章 专病论治
第五章 医论医话
第六章 传承创新
第七章 中医教育与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