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传承和发展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诊治外感热病的内容,影响极其深远,其中温病医案更是各医家活生生的临证记录,非常能反映其临床经验,很切合实用。
有鉴于此,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在浩瀚的古代名家医案中选择典型温病(含温疫)医案500余则,融以编者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着力予以评议,编撰成《古代名家温病医案选评》一书,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代医家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宝贵经验,为当今临床、教学、科研提供一部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医案文献整理研究之作,适合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业余爱好者阅读。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医案又是中医百花园中的奇葩,国学大师章太炎对此有极高的评价,尝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也曾说过:“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长。”的确,医案是历代医家活生生的临证记录,最能反映各医家的临床经验,对临证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鉴于温病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温病学需要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一些急性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和新冠肺炎的不断流行,迫切要求我们对温病学尤其是古代名家治疗温病(含温疫)的医案,做深入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旨在借古鉴今,使之在防治急性传染病上发挥更好的作用。为此,我们特从浩瀚的古代医案专著和其他相关著述中,精选出500余则温病医案,予以评议,编成《古代名家温病医案选评》一书。兹将编写中的一些情况,说明如下:
一、本书所引用的医籍,其成书和刻印年代原则上限于清末(1911年)以前,但对个别付梓稍晚(民国初年)的清末医家重要著述中的医案,亦一并予以选录。各书所用版本,以出版较早、内容完整、错误较少、校刻精良为原则,择善而从(见书末附录引用书目)。
二、本书采取“以类相聚”的编写方法,将各医籍中的医案,据其临床表现或原作者的诊断,分别归人相关篇章,共分四时温病、温疫、温毒三大类,其中四时温病篇含风温、春温、暑温(暑湿同见)、湿温(湿热同见)、伏暑、秋燥、冬温等病种;温疫篇因古医案大都以“疫”名之,未标出具体病名,故本篇未分病种,唯霍乱例外;温毒篇含大头瘟、烂喉痧、发颐、白喉等病种。值得指出的是,古医籍温病的病名繁多,自古以来并不统一,有一病多名者,有只列症状而无病名者,还有原书虽标明病名,但不够恰当者。针对这些情况,本书对病种的命名,一般以现行教材为准则,但又考虑到本书所辑录的医籍时间跨度较大,以及上述所存在的复杂问题,故病种的确立和分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如对一病多名或症状雷同者,采取“暑温(暑湿同见)”“湿温(湿热同见)”等形式。
三、古籍所载医案,重复者有之,即同一医案散见于不同书籍,同一种书可见相同的医案,特别是古代医案类书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大多采摭此前名家医案;又如《柳选四家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古今医案按》等,其中不少医案原有单独版本传世,这次编写时予以甄别,以免重复。
四、每则医案均注明出处,并按成书年代先后排序,其中各案的标题,系本书编者根据本案的脉因证治和理法方药提炼而成,非原案所有。
五、各案的评议,由本书编者所撰。评议务求客观准确,且融以编者的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着力阐发辨证施治的要点,辨异同,明常变,有分析,有归纳,使人一目了然,从中得到启发。
六、为尊重中医古籍原貌,原则上对原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以及药物别名、异名和地方名等,未作改动,但评议中已按现代通行用法做了修改;对原书中药物剂量仍存其旧,读者可按现代剂量,灵活掌握。
七、古医籍中有些药物如犀角、金汁等,现早已不用,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变通。
诚然,我们在编写时尽了很大努力,但限于水平,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予以指正。
盛增秀,男,现年八十岁,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成绩显著,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十七项次,其代表性著作有《医方类聚》一校点本和重校本一《医案类聚》《脉学类聚》《盛增秀医论选》《中医体质学说十论》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〇一四年批准建立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