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中的经济卷,主要叙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共分五章,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了这四十年中国经济的改革政策、取得的成果以及经验等。为了解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的历程。40年可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期间既有筚路蓝缕、“一山放过一山拦”的艰辛,也有柳暗花明、“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欣喜,既有大刀阔斧、激情澎湃的乐章,也有彷徨困惑、如履薄冰的凝重。然而,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中国经济的壮美腾飞,中国国家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迅速而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由此构成的综合国力迈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在风雨如磐、狂飙突进后
40年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更准确地说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困扰着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无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绘或设想,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他们的设想主要是在经济方面,这和他们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例如,提出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等。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原则设想,是作为对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就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的校正物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就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不是先验的一劳永逸的有关未来社会的详细蓝图。正如邓小平所言:“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列宁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理论,只提出过一些原则设想,如“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②列宁去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我们日常所讲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日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或曰“斯大林模式”。
闫茂旭,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法学博士,曾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工作,长期致力于中共经济思想和经济工作史、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利率的变动与金融市场发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导言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第一章 经济改革的开启(1978~1984)
一、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章 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1984~1991)
一、改革思路的深化与“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三、经济改革在体制摩擦中曲折前进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2002)
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二、在机遇与挑战中推进经济改革和发展
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002~2012)
一、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民生转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五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2~2018)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三、党的十九大与经济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