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基础性研究,是关于公共政策与刑事政策及二者关系的学理梳理,为后文研讨做基本的理论铺垫。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对公共政策与刑事政策关联模式的梳理与归纳——涉及四种影响模式,这一部分更加侧重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炼出类型化的、具体化的“影响模式”。第六章是《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的总结部分,重在分析、对比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套用较为老套的说法,《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采取了“总—分—总”的研究思路。
弟子新著出版之际,邀我作序,自当欣然接受。
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2015年6月,小姜博士毕业,距今正好三年。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刑事政策研究的学者,我自然希望弟子能够延续“研究传统”,薪火相传。如我所愿,小姜博士毕业之后,虽然教学科研工作繁忙,但对刑事政策相关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中断,并花了三年的时间对博士论文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补充甚至是“舍弃”,表现出极高的学术热情。从小姜对待博士论文、对待刑事政策学研究的这份执着,可以窥探其作为一名法学研究者的自我要求与职业素养。
刑事政策是一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目前学界的共识。然而,这种习惯性的表述似乎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刑事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学界对此虽有过一些研讨与反思,但始终未能提出一种体系化的研究架构,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缺乏系统性整合。而本书的学术贡献正在于此。本书首先梳理了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从观念、过程、结构与教义等不同维度明确了二者的关联与影响,提出了清晰的理论分析架构;同时又融入了对诸多刑事政策问题的深刻反思与探讨,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或者说“亮点”,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本书通过研究领域(刑事政策作用场域)的划分来阐述刑事政策的理论构造,这比传统的概念界定更为形象,增加了表述的清晰度,同时表明了本书对“刑事政策进入刑法教义学场域”所持的慎重态度。
其二,本书提出了民众犯罪观的政治意义与刑事政策意义。政治意义上,民众犯罪观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种偏差的犯罪观也可能会被迎合;而刑事政策意义上,民众犯罪观需要被科学引导,犯罪治理应以塑造理性犯罪观为前提。为此,本书勾画了引导民众犯罪观的基本路径。
其三,本书对刑事政策制度化的理论定位。推动刑事政策的制度化是我近年来所倡导的观点。书中提出,刑事政策制度化不足与法制化(立法模式)局限,是制约我国刑事政策过程分析(借鉴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式来提升刑事政策科学性)的关键问题。为使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本书考察了美国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基本范式与典型样本,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开展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前提条件与完善目标。
其四,本书提出了“意愿”与“行动”二分法,优化了刑事政策参与体系中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场域分工理论。十多年前,我即将治理理论引入刑事政策的研究之中,提出了“刑事政策参与体系中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场域分工理论”,划分了刑事政策体系中的国家“专属场域”和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共治场域”。
姜瀛,辽宁省鞍山市人,大连理工大学法律系讲师,法学博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大阪大学做访问学者(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政策学。
自序
第一章 公共政策与刑事政策:概念厘定与范畴梳理
一、公共政策之理论考察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解读
(二)公共政策中的“公共”话语
(三)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定位
(四)公共政策的分析范式
二、刑事政策之本体定位
(一)西方刑事政策的概念演进
(二)我国刑事政策的立场变迁
(三)考察刑事政策的基本维度
(四)简要的回应
三、刑事政策纳入公共政策视野之关联性认知结构
(一)关于关联性认知的建立
(二)将刑事政策纳入公共政策关联视域的必要性
(三)纳入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刑事政策之特殊性
四、对公共政策与刑事政策关联性研究的反思
(一)学界对研究局限性的反思
(二)学界对关联性研究正当性的质疑
(三)以具体问题作为研究视角
五、小结
第二章 观念层面的影响模式:犯罪问题的公共政策导向与公众犯罪观
一、犯罪观的基本内涵
(一)对犯罪观的概念解读
(二)犯罪观的功能
二、将犯罪观纳入刑事政策范畴的正当性
(一)犯罪观制约着刑事政策的效果——刑事政策民粹化的风险
(二)犯罪观的理性塑造受公共政策的影响
三、公共政策引导下犯罪观之理性定位
(一)理性犯罪观需承认犯罪存在的必然性
(二)理性犯罪观应正视犯罪的社会影响
四、公众犯罪观理性塑造之政策路径选择
(一)大众传媒在公众犯罪观塑造的作用
(二)政党及领导人对公众犯罪观的正确引导
(三)犯罪数据信息的公开及问题说明
五、小结
第三章 程序层面的影响模式:政策过程与刑事政策制度化及过程规范化
一、政策过程理论下刑事政策载体形式之思辨
(一)公共政策的栽体形式及其与法的关系——公共政策合法化
(二)政策过程分析语境下刑事政策与刑事制度法案
二、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域外借鉴:范式、环节及具体样本
(一)刑事政策过程分析范式的初步考察
(二)刑事政策过程分析中的基本环节梳理
(三)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具体样本——美国三振出局法案
三、我国开展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瓶颈——形式与实质
(一)形式层面的制约——单轨制立法模式
(二)实质层面的制约——制度化程度不足
四、我国刑事政策的制度法案化及其政策过程分析之展开
(一)推进刑事政策制度化的必要性
(二)刑事政策形成的过程分析——制度确立及其可执行性
(三)刑事政策执行及我国的“试点”模式
(四)对刑事政策(制度法案)及其实践效果的评估
(五)刑事政策的变动及其基本类型
五、小结
第四章 结构层面的影响范式:政策系统与刑事政策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主义与政策系统
(一)结构主义及其理论借鉴
(二)结构主义影响下的政策系统
二、新社会防卫与刑事反应系统
(一)新社会防卫理论及其启示
(二)新社会防卫理论中的结构思维与刑事反应系统
三、戴尔玛斯-马蒂教授的刑事政策模式分析及其启示
(一)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与模式分析
(二)刑事政策模式分析的理论启示
四、中国语境下刑事政策结构分析的具体展开
(一)刑事政策体系中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维度定位与场域分工
(二)犯罪反应系统中的犯罪人反应与被害人反应
(三)犯罪反应国家系统中的刑事反应与行政反应
(四)刑事反应系统中的基本对象:犯罪行为与危险人格
(五)罪的反应系统与犯罪分层
(六)刑罚反应系统及其结构优化
(七)刑事反应系统中的程序配置结构
(八)社会反应中的主体类型、功能及激励措施
(九)社会反应系统中职业制裁及其控制
五、小结
第五章 规范层面的影响模式:刑事政策对刑法体系的指引
一、公共政策对法学影响的初步考察:“政策法学派”兴起与公法领域的革新
(一)关国“政策法学派”及其观点
(二)政策法学思维在公法领域的延伸——以凯斯·R.桑斯坦“背景规范”理论为基础的分析
(三)来自传统法学领域的不同声音
(四)简要的回应
二、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基本论断
(一)域外“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理论流变
(二)“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不同解读
(三)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论题确立
(四)差异与思考
三、刑法机能主义: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互通的观念基础
(一)刑法机能主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刑法机能主义与“规制国的法律解释
(三)刑法机能主义下刑事政策的意义
四、作为刑法体系基础的刑事政策:来源于哪里
(一)指引刑事立法并调节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
(二)与犯罪危险人格相应的刑事政策
(三)作为顶层设计的刑事政策
(四)套用“刑事政策”一词
(五)以宪法为实质来源的刑事政策
(六)由“背景规范”转化而来的刑事政策
五、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的中国话语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定位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潜在影响
六、小结
第六章 对比与整合: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的多维解读
一、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的不同定位
(一)基本维度
(二)公共政策影响的不同“着力点
二、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与刑法基本范畴的关联分析
(一)刑法规范
(二)犯罪论
(三)刑罚
(四)法律解释
三、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与犯罪学的关联程度分析
四、刑事一体化思维与刑事政策的深入认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