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玩:鲁中三德范村的年节生活》即立足村落民俗志,从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的视野,以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乡土社会变迁为重点,探讨国家政治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探寻国家、地方、村落和民众等多元主体建构现实生活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扮玩:鲁中三德范村的年节生活》尝试从生活叙事的角度,为讨论现代中国如何进一步建构统一秩序的问题,寻求一种民俗学意义上的文化解释。
近年来学界劲吹“田野风”,行走田野成为时尚。田野调查并不专属于哪一学科,讲究的是深人民间,以参与式观察获得实证材料,当下能有红火气象,诚然可喜。田野调查在我国有着悠久传统,西周时期就已有“问俗知政”制度,专设负责采风的官员即“行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供当政者了解民情风俗,考察政治得失。据说《诗经》中《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其由来便与此有关。“礼失求诸野”这句话是否真为孔子所说,一直存有争议,但它赋予“田野”的那种沉甸甸的神圣感,至今还能感受到。
不过,“田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一直萦绕于心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田野”,就是我等众生于其中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世界。田野是人类知识的本原,是人类总体行为的发生场所。套用柯林武德的话来说,即生活是“自我一授权”的。如果仅依据书面材料分析人性乃至人类,就既高估了人类的理性能力,也低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复杂程度。
日常生活是琐碎、模糊的,它当然也会受到国家制度的巨大影响,虽然后者并不见得总是直接发挥作用。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皆为日常,但常被选择性地赋予不同价值,导致我们身在其中却忘了我们在学术视野中的“日常”之理。田野研究作为方法,首要之义就是需要警觉与反思人之常情的缺失。
在现代西方文化研究转向中,日常生活被提升到空前高度予以关注。胡塞尔强调的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观念,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分析,福柯关于“规训”的微观性权力的分析等,都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晚近的布迪厄则以人的“习性”为关键性概念,通过对其历史养成与现实运用的观察,试图理解日常生活实践。在他看来,“习性”研究的特别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与社会运行之间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阐释路径。
朱振华,齐鲁师范学院乡村调查与研究中心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乡土社会与社区传统、节日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民艺术等。兼任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节日研究》(山东大学)编辑部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总序)
找寻有温度的田野(自序)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中国社会研究的路径
二、“民间社会”的“自治”逻辑
三、“民间自治”与乡村治理
四、“礼俗互动”:乡土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田野经历
一、村落、年节与扮玩
二、主位叙事与文献研究
三、经历田野
第一章 流变的村落生活
第一节 村落空间的历史变迁
一、缺水与治水
二、山地和煤井
三、官道与集市
第二节 村落生活与文化变迁
一、村名的源流
二、生活的趣味
三、民间信仰仪式
四、丧葬与人生仪礼
小结
第二章 村落社会的社群组织
第一节 传统组织体系的衰落与重塑
一、武术传统的沉浮
二、“乡规民约”的兴衰
三、“四村一社”的诞生
第二节 通婚圈、宗亲与巷道
一、通婚圈:“好闺女不出庄”
二、家族:“同姓不同宗”
三、巷道:“一根胡同一伙人”
小结
第三章 表演、仪式与民间自治
第一节 表演文本与组织机制
一、表演文本
二、“领头的
三、经济运作
第二节 “报官”:官民互动的仪式变迁
一、缘起:“灯官”叙事
二、自治:“报官”仪式
三、悬念:“今年报谁的官”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村落与乡民艺术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