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了从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的历史,其中主要记载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早年师从同郡著名学者谯周,曾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因不肯屈事宦官黄皓等人而屡遭贬黜。蜀汉灭亡之后,因得到张华和杜预的赏识推荐,先后出任晋朝的著作佐郎、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
陈寿编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官修的有王沈《魏书》和韦昭《吴书》,私修的有鱼豢的《魏略》,这三部书为陈寿编撰《魏书》、《吴书》提供了基本材料。蜀汉虽没有官修史书,但因陈寿是蜀人,且是史学家谯周的弟子,早在担任蜀汉观阁令史期间就曾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写过《益都耆旧传》,注意搜集乡邦文献,这为他后来写作《蜀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国志》三书在南朝宋以后才开始合刻为一书。自问世以来,颇受赞誉,裴松之称为“近世之嘉史”,《晋书》则称赞陈寿“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崇文国学普及文库》选篇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如下:一,对三国形势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和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阅读这些人物传记,有助于我们认识三国历史的概貌。第二,汉末三国时期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皆有所兼顾,以求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历史风貌。第三,叙事生动、文笔优美、可读性较强的篇目;第四,经常在小说和戏剧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国人感兴趣的,读这些人物传记,有助于认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的历史,其中主要记载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早年师从同郡著名学者谯周,曾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因不肯屈事宦官黄皓等人而屡遭贬黜。蜀汉灭亡之后,因得到张华和杜预的赏识推荐,先后出任晋朝的著作佐郎、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
陈寿编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官修的有王沈《魏书》和韦昭《吴书》,私修的有鱼豢的《魏略》,这三部书为陈寿编撰《魏书》、《吴书》提供了基本材料。蜀汉虽没有官修史书,但因陈寿是蜀人,且是史学家谯周的弟子,早在担任蜀汉观阁令史期间就曾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写过《益都耆旧传》,注意搜集乡邦文献,这为他后来写作《蜀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国志》三书在南朝宋以后才开始合刻为一书。自问世以来,颇受赞誉,裴松之称为“近世之嘉史”,《晋书》则称赞陈寿“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它继承了《史记》和《汉书》的编撰体例,同时又有所创新,既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也是一部纪传体的国别史。《三国志》三书分立,以曹魏为正统,同时兼顾吴、蜀两个割据政权,这本身就体现了陈寿实事求是的著史态度。陈寿在状写和评价历史人物时,也继承了古代史家的优秀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叙事客观,立论公允。他对资料的取舍剪辑比较严谨,文笔简洁流畅,甚得史家之法。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陈寿编撰《三国志》时在西晋初年,所依据的原始文献资料毕竟有限。后来,随着新发现史料的逐渐增多,人们感到有必要用这些史料来补充陈寿的原书。于是,到了南朝刘宋时期,便有裴松之出来为《三国志》作注。他的注文旁征博引,在事实的考订和增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我们在读陈寿原著时,也应该读一读裴松之的注文。
本书选篇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如下:第一,对三国形势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和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阅读这些人物传记,有助于我们认识三国历史的概貌。第二,汉末三国时期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皆有所兼顾,以求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历史风貌。第三,叙事生动、文笔优美、可读性较强的篇目;第四,经常在小说和戏剧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国人最感兴趣的,读这些人物传记,有助于认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信、达、雅”,然而限于才力,可能同这个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祈望读者指正。
魏书
武帝纪(节选)
董卓传(节选)
袁绍传(节选)
吕布传(节选)
荀或传(节选)
郭嘉传(节选)
张辽传(节选)
锺会传(节选)
华佗传(节选)
蜀书
先主传(节选)
诸葛亮传(节选)
关羽传(节选)
张飞传(节选)
马超传(节选)
赵云传
庞统传(节选)
吴书
吴主传(节选)
张昭传(节选)
周瑜传(节选)
鲁肃传(节选)
陆逊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