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责刑专题探索》对刑法总论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新意的探讨。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三个专题。上编分七个专题,探讨了犯罪论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包括罪过的形式、犯罪故意及犯罪过失若干重要构成因素的理解和把握、若干新型刑法理论在业务过失认定中的运用、刑法中危害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犯罪客体的定位、犯罪对象对定罪和量刑的影响,以及共同犯罪若干基本问题析论。下编分六个专题,探讨了刑事责任及刑罚论的若干新型和基本问题,主要包括雇佣犯罪中雇主的刑事责任、刑罚权的根据、我国死刑适用面临的观念性挑战、罚金刑的完善、缓刑适用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务过失犯罪的刑罚配置问题。
现代化的国家是法治国家。现代文明进步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及其贯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而现代刑事法治则在现代化法治国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刑事法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无论是刑事法学理论还是刑事法治实践,都仍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于2005年8月建立,系专门从事刑事法学研究的、中国刑事法学领域首家且目前唯一的、独立的实体性、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研究院以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中坚,并聘请了包括老一辈著名刑法学家、中央政法机关专家型领导以及重要国际组织领导人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刑事法专家、学者担任特聘顾问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研究员)。
左坚卫,男,1966年12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个人专著或者与他人合著5部,主编或者副主编刑法学著作5部,参与撰写刑法学教材以及刑法学著作40余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法商研究》、《人民检察》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
上编 犯罪论探索
第一题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论
一、刑法中是否应当引入“社会危害性”概念
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否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犯罪构成一般要件应当如何排列顺序
四、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应当如何把握
第二题 罪过及犯罪故意论
一、罪过的界定及其形式
二、我国刑法中是否规定了严格责任
三、犯罪主体是否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四、犯罪客体以及说明犯罪客体的事实是否属于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五、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六、社会危害性认识以及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
七、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的表现形式
八、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是否可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
九、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目的
十、犯罪故意研究述评
第三题 犯罪过失论
一、犯罪过失中行为人注意能力的判断
二、犯罪过失中“应当预见”的对象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界限
四、“预见对象”具体结果说在业务过失认定中的运用
五、“被允许的危险”理论在业务过失认定中的运用
六、“信赖原则”在业务过失认定中的运用
七、“危险分配”理论在业务过失认定中的运用
第四题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论
一、危害行为的界定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认定
三、危害结果的界定
四、危害结果是否存在于一切犯罪之中
五、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
六、对刑法第14条中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理解
第五题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一、国外刑法理论中判断因果关系的学说及评析
二、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判断因果关系学说及评析
三、判断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之我见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否属于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
第六题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关于犯罪客体的定位
二、对犯罪直接客体的理解与把握
三、犯罪对象对犯罪性质及其危害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
四、犯罪对象影响犯罪性质和危害程度的表现
五、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第七题 共同犯罪论
一、犯罪共同说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行为共同说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共犯与正犯之间关系的判断标准及其实践意义
四、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在量刑方面的区别
五、共谋而未实行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六、过失犯罪中的共同犯罪问题
七、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问题
八、与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有关的若干问题
下编 刑事责任及刑罚论探索
第八题 雇佣犯罪中雇主的刑事责任论
一、认定雇主刑事责任的根据
二、基于社会危害性的视角对雇主刑事责任的考察
三、基于人身危险性及初犯可能性的视角对雇主刑事责任的考察
四、结论性观点——以雇主与受雇人刑事责任的比较考察为视角
第九题 刑罚定义及刑罚权根据论
一、刑罚的定义
二、刑罚权的根据
第十题 死刑适用论
一、我国死刑适用面临的观念性挑战
二、民意对死刑适用的影响辨析
三、雇凶杀人案的死刑适用问题
四、死刑个案研究
第十一题 罚金刑完善论
一、建立罚金刑易科制度
二、建立罚金刑缓刑制度
三、建立罚金刑的行刑时效制度
第十二题 缓刑适用论
一、适用缓刑的罪种条件
二、缓刑适用的刑种条件
三、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四、数罪并罚情况下的缓刑适用
五、我国缓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十三题 业务过失犯罪刑罚论
一、主张对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重于普通过失犯罪的观点简介
二、主张取消业务过失犯罪处罚特别规定的理论观点和立法简介
三、主张对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轻于普通过失犯罪的观点简介
四、对业务过失犯罪处罚各种观点的评析
五、结论性观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题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论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特征的高度概括。犯罪概念存在形式的犯罪概念、实质的犯罪概念以及形式和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之分。形式的犯罪概念仅从犯罪外在法律特征角度对犯罪进行界定,不涉及犯罪的内在本质;实质的犯罪概念是从犯罪本质特征出发对犯罪进行界定;形式和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则从犯罪的外在法律特征和内在本质特征两方面对犯罪进行界定。形式和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为我国刑法典所采用。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如何界定犯罪构成概念分歧较大,主要存在法律说、罪状说、概念说、理论说、事实说、法律+理论说六种观点。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刑法中是否应当引入“社会危害性”概念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国家、社会或个人利益的有害性。社会危害性是一切反社会行为的共同特征,但不同的反社会行为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存在差别,其中,被称为犯罪的这类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最为严重。因此,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会给社会造成危害,法律就不应将其规定为犯罪并予以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