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东部的布达和西部的佩斯,布达鲜有犹太人的影子,大多数犹太人都居住在佩斯。搜捕行动期间,一位犹太母亲和她两岁的儿子在拜访完亲戚之后,坐着电车从佩斯返回布达的家。事实上,她不久之前还住在佩斯。1939年,德国政府为了大规模诱捕犹太人,甩出了“到东部重新安顿工作”的诱饵,数万名德国犹太人掉进了这个陷阱,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大都未曾意识到,人间地狱即将到来。这位明智的母亲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于是,她设法弄到一份伪造的天主教身份证明,搬到了布达。电车驶过跨越多瑙河的大桥,车轮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忽然,男孩稚嫩的声音打破了这种节奏。他问道:“妈妈,为什么我不像其他犹太男孩一样戴帽子?”车上有很多乘客,没准还有匈牙利纳粹军队组织箭十字党徒,男孩的问题很可能带来可怕后果。母亲急中生智地对孩子说:“我们到站了。”然后抓起男孩的手就下了电车。他们下车的地方是桥的中央,距离目的地还很远。居然没有人拦截他们,这真是一个奇迹。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服从实验、六度分离理论真相揭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戴维·迈尔斯 国内心理学、社会学权威沙莲香、彭凯平、周晓虹倾力推荐。
1944年夏天,在匈牙利盟友的协助下,德国纳粹在布达佩斯开始实施抓捕犹太人的行动,并将他们押送到奥斯维辛的死亡集中营。行动总指挥就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
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东部的布达和西部的佩斯,布达鲜有犹太人的影子,大多数犹太人都居住在佩斯。搜捕行动期间,一位犹太母亲和她两岁的儿子在拜访完亲戚之后,坐着电车从佩斯返回布达的家。事实上,她不久之前还住在佩斯。1939年,德国政府为了大规模诱捕犹太人,甩出了“到东部重新安顿工作”的诱饵,数万名德国犹太人掉进了这个陷阱,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大都未曾意识到,人间地狱即将到来。这位明智的母亲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于是,她设法弄到一份伪造的天主教身份证明,搬到了布达。电车驶过跨越多瑙河的大桥,车轮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忽然,男孩稚嫩的声音打破了这种节奏。他问道:“妈妈,为什么我不像其他犹太男孩一样戴帽子?”车上有很多乘客,没准还有匈牙利纳粹军队组织箭十字党徒,男孩的问题很可能带来可怕后果。母亲急中生智地对孩子说:“我们到站了。”然后抓起男孩的手就下了电车。他们下车的地方是桥的中央,距离目的地还很远。居然没有人拦截他们,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就是那个拉着母亲的手、站在桥上的男孩。长大之后,我的思绪常常会飘回电车上那危机一幕。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停驻了,好让我的母亲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正确反应。我也时常问自己:那一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的背景是“二战”之前,母亲肯定不会带着我从电车上逃下来。那么,为什么她在那一刻如此恐惧呢?
上大学之后,社会心理学拓宽了我对人类行为的看法。我逐渐意识到,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儿时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引申出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学谜题:那些杀害了600万犹太人的纳粹德国及其盟国的刽子手们,那些曾经的普通人们,怎么会对他们的犹太同胞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托马斯·布拉斯,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服从权威。
他是研究米尔格拉姆及其学术遗产的专家,曾出版过40多篇关于米尔格拉姆的文章。
他因本书获得美国心理学历史档案奖1998-1999年度的J R坎特奖。
自1987年起,他在大学中开设了一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社会心理学课程,并亲掌教鞭。
在美国心理协会2001年年会上,为了表彰其在米尔格拉姆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布拉斯受邀进行了年度斯坦利-霍尔演讲,这是对一名心理学家至高的褒奖。
第1章 无名社区
米尔格拉姆成长于人口混杂的移民社区,多数居民都是犹太裔。这些移民憧憬着未来,关于他们自己,或者关于他们的下一代——那些在街上玩板球、心里想着糖果的孩子。
第2章 哈佛求学路
在哈佛那几年,米尔格拉姆得到了全面的成长。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广泛的社会关系,激发了他对社会科学极大的兴趣。同时,他也在学校里留下了深深的一笔。
第3章 跨文化洗礼
米尔格拉姆的跨文化实验有着深远的和划时代的影响力。因为它呈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民族性格的研究主题从沙发椅上盼思索,转化为客观的科学性探究。
第4章 从普林斯顿到耶鲁
米尔格拉姆明白,若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做出重大且杰出的研究计划。在离开普林斯顿的前一年,他已经有计划了:关于对权威者服从的行为研究。
第5章 可怕的服从
在服从实验中,当对“学生”施加的电击越来越强,同时“学生”的抱怨和哀求越来越可怜,看得出“老师”也越来越紧张。可是,“老师”还是忽略了这些痛苦的哀号,脸上露出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第6章 道德与权威的较量
这些实验一再显示了我们对准备服从权威的强大的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强到足以让我们背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另外,服从是情境特质的函数,随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近距离而改变,超越人格的变异性。
第7章 余震
一系列的服从实验除了惊人的结果之外,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讨论与批评。虽然米尔格拉姆进行研究时已经考虑到道德的问题,但在结果发表之后仍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第8章 重返学术伊甸园
米尔格拉姆重回哈佛大学后所进行的研究,最能代表他在坎布里奇的岁月。他的工作计划中有两个议题特别重要:丢信方法和小世界现象。这两者都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研究工具。
第9章 城市心理学
离开哈佛到纽约市立大学,城市生活心理学成为米尔格拉姆的主要兴趣,他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在城市的相关课题上。他利用很多创新的实验方法,说明在城市和小城镇的行为会有哪些不同。
第10章 中心舞台
米尔格拉姆根据《城市生活体验》一书拍摄影片《城市与自我》,他的制片经验让他看到科学方法有一些限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制作影片已经开始进驻米尔格拉姆兴趣和活动的舞台中心。
第11章 苦恼,西哈诺,最后的岁月
米尔格拉姆在纽约市立大学的时候,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向外面申请研究经费补助,不断遭遇困难,因为实验计划的理论基础薄弱而被拒绝。另外,他的心脏也开始出状况,慢慢耗损他的体力和意志。
第12章 大众的学术
米尔格拉姆留下的遗产是清晰易懂、没有术语的文章,让他的研究工作可以被广大的读者群接受。结果,他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学术的价值,用科学的取向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
平庸世界的审判者
他的童年是“布朗克斯的故事”,无名社区的无名小子,踩着铺满全A成绩单的红地毯,一路杀进世界名校。
他的黄金时代从未孤独,菲利普津巴多,高尔顿奥尔波特,所罗门阿希,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他的密友。
他的盛名将他推向风尖浪口,面对同行、牧师、媒体的不解、憎恨和中伤,他只是轻言一句:我表示理解。
他的弥留之际幽默如常,在爱妻的守候和狒狒的玩笑中,离开了这个平庸的世界,在另一个更高的地方俯视人间。
1933年,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一个东欧犹太人家庭。纳粹对犹太人惨烈的屠杀在他的内心留下了一片阴霾。
1962年5月31号午夜前,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执行者艾利斯阿道夫艾希曼被处死。那是在米尔格拉姆结束服从实验的4天之后。这两件事情似乎有某种联系,仿佛预示着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将会为审判纳粹的罪行做出重要贡献。
接下来,服从实验掀起了巨大波澜。全世界震惊了,也更为忧虑了。米尔格拉姆用电击唤醒了普通人心中“平庸的恶”。“那些只是做着分内事、从未质疑自我角色的普通人,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性活动中充当帮凶。”
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过种种争议和攻击的服从研究终于得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被纳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必修课程。
米尔格拉姆被选入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从信息超载到电视暴力,从熟悉的陌生人概念到小世界现象,他不断开拓着社会心理学的新疆界。而他的人生传奇却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
在哈佛、耶鲁或是CUNY的同事和学生心目中,他是难于搞懂的强势派;在他的爱女心中,慈爱又古怪的父亲竟然一生都在隐藏瘾君子的身份。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与故事,在托马斯布拉斯教授笔下汇集成一部动人心魄的传记——《电醒人心》。这是为米尔格拉姆精心绘制的肖像画,一部姗姗来迟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米尔格拉姆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