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作为一种起源于西方的文学体裁,历经18、19世纪的打磨和丰富,在20世纪终于呈全盛之势,并以小说、电影、电视、漫画等多种风貌呈现,在西方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产科幻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刘慈欣的《三体》小说的热评,以及《流浪地球》的热映,科幻文学渐渐变成了读者们接受并喜爱的一种文学题材,并让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比如王晋康、陈楸帆、宝树等科幻作家被人们所熟知。令中国科幻进一步掀起全民阅读的热潮。但与此同时,科幻文学作为一种处处埋藏着“彩蛋”的文学形式,故事中大量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考并不能被读者所捕捉甚至理解。读者可能会被《流浪地球》中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宇宙的浩瀚无垠以及故事中父与子之间的深情所打动。但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氪闪”“核聚变”“引力弹弓”却不甚了解。导致科幻作品的“科”在读者阅读中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故事背景”,令许多读者只读到了冰山一角。这对于科幻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同时对于科幻作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思想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所以,使科幻小说能够被读者所理解,是“科学家带你读科幻”系列丛书出版的初衷。合集中,每一篇小说之后都会附带一篇科普文章,对科幻小说进行深入浅出地科普解释。从而将挖掘“科学”彩蛋的铲子交到读者手中,将不求甚解的科幻阅读变为知其所以然的科普行为。增加“科幻小说”的科普功能。
序(一)
许多人看科幻作品,感觉特别神奇。从来没有到达过的世界,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社会,从来没有见过的
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科幻似乎是一条通达想象世界的宽阔大道,带着我们离开自己的身体,穿过空间的夹层,到达另一个“渴”望却不可即的维度或空间。
如果你也是有这种感觉的人,那么拿到这套书就会非常兴奋。因为,它跟你的思维和兴趣高度吻合,会让你在想象力和科技的世界中继续遨游。科幻作品是一种现代社会才产生的文学。据说,至今只有两百多年历史。但这两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浓墨重彩的两百年。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温饱不足的问题正在被彻底铲除,愿望变成现实的速度正在加快。到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快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考虑怎么快速地跟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未来握手致意的事情了。也恰恰因为走入了这样的时代,让我们更加无法离开科幻文学。
科幻是现代生活的描述者。她带着我们观察世界的变化,观察未来的蛛丝马迹。当然,这种观察不一定都是赞叹,也可能有所批判。我们用科学做过许多好事,也有许多不当心、不慎重的时候。所以,当科学进入生活,我们都应该睁开双眼细心观察才对。科幻还是未来的谋划者,她给我们有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设计宇宙、地球、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同样,这种设计有好有坏。但至少有一点大家可以放心,科幻小说是用文字写成的,我们在这里尝试用文字设计,尝试用文字修改,我们还没有真实地去落实。所以,请牢牢记住这样的话:有所为有所不为。设计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
最后,科幻还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剂,它让我们在嘈杂紧张的当代生活中找到温馨,找到快乐。当然,不小心也能找到担忧,甚至找到恐惧。无论你找到了什么,都应该知道,科幻是情绪的缓冲剂,我们需要这些缓冲,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抬起头,能从星空浩瀚的层面上观察自己,也观察世界。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幻作品已经逐渐从以小说为主发展到以电影为主了。电影有更好的视听呈现手段,能让我们身临其境。所以,读者朋友可以结合书中的内容,再去寻找可能的影视资源来欣赏。老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已经可以在足不出户、“大字不识”的状态下完成了。不相信吗?VR创造的真实世界,完全不用离开自己的小天地。有高科技的语音设备,不懂的语言照样能进行理解。等到下一个十年,我们的世界又会怎样?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做好面对的准备。而最好的准备,就是从阅读面前的科幻开始。
是为序。
刘慈欣,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亚洲首位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十次荣获中国科幻高奖“银河奖”。长篇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汪诘,“科学声音”执行秘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视频和影片主创、导演,代表作《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第八届国家文津图书奖,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喜马拉雅FM2018 年商业科技十大实力主播、2019 年极具商业价值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