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内科学》以现代医学内科病名为纲,以中国医药学辨证治疗为目,根据作者对治疗这一内科疾病的理解,精心选择历代名家名著的方药,病证结合阐述临床常见内科疾病的辨识要点、临床决策、治疗推荐、常用药物、思路拓展。
适读人群 :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医生 本书撰著思路新颖,内容独具一格,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中西结合内科学。本书可供中医、中西结合临床医师参考阅读。
《病证结合神经病学》的病是指现代西方医学的神经疾病名称,证是指中国医药学的证候状态。1858年德国医学家鲁道夫·魏尔肖著《细胞病理学》,提出疾病本质是细胞病理性改变的著名论断,将西方现代临床医学疾病病名诊断科学稳固地建立在细胞病理形态改变之上。中国医药学认为证候是人体阴阳失衡的疾病临床状态。应用中国医药学的思维方法辨别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状态或不同疾病的相同临床状态,针对疾病临床状态决策治疗原则,在临床决策指导下选择方药治疗。这是中国医药学临床医学体系。这一体系由张仲景创建于公元150—219年间。近代中西医学论争起始于中西两个医学体系对疾病诊断的认识冲突。1933年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颁布《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与《统一病名凡例》及《审定病名录》,将中医病名统一在西医病名下,招致多数中医人士的反对。上海中西汇通学派开山鼻祖恽铁樵认为统一病名当以中名为主。上海中西汇通中流砥柱陆渊雷与乃师恽铁樵相左。陆渊雷代中央国医馆拟定的《国医药学术整理大纲草案》认为西医病名揭示疾病本质,中医以证候为病名,诸病无明确之界说,故统一病名应以西统中。恽铁樵的以中统西不能被西医接受,陆渊雷的以西统中不能被中医接受,这是一个学术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再次摆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面前。上海中西汇通学派三代传人姜春华先生在认真学习分析恽铁樵与陆渊雷有关病名统一问题的学术思想后,创造性地提出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学说,为中医辨证论治注入现代医学科学新鲜血液,为中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海中西汇通学派四代传人沈自尹《论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指出: 微观辨证是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即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辨证微观化是综合多方面微观辨证信息,探寻各种证的微观标准。从微观辨证到辨证的微观化,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和突破。时至今日,我们以病证辨治创建中国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体系。病名诊断是现代西方临床医学的学术核心。病证辨治的“辨”是指辨识诊断现代西方医学的病名与中国医药学的证候,病证辨治的“治”是指针对被辨识诊断的病与证给出中西结合临床医学的综合治疗。病证辨治内涵包括以下要素: ① 要求医者对某一患者做出疾病名称以及这一疾病名称临床类型或病理类型的正确诊断;② 要求医者做出符合被诊断疾病名称以及这一疾病名称临床类型或病理类型特点的证候状态正确辨识;③ 要求医者掌握被诊断疾病名称以及这一疾病名称临床类型或病理类型的现代西方临床医学规范化治疗;④ 要求医者选择符合被诊断病证特点的中国医药学方剂药物做出针对性治疗。病证辨治将现代西方临床医学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临床类型以及理化检查等纳入中西结合临床医学诊疗体系并进行中国医药学方药治疗,因而不仅可以丰富现代西方临床医学治疗技术,而且可以扩展中国医药学辨证论治视野。建立病证辨治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故遣方用药之时既要辨病用药,又要辨证遣方。病证辨治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体系必将引领中国中西结合医学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2020年庚子春月蔡定芳序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蔡定芳,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承担中日合作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首批人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人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5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7年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