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当我看完《无障碍电影:向善向美之路》长篇书稿,合上书卷,浮想联翩。
无障碍电影是为了方便视听障碍人士观看而经过专门加工的电影,比较小众,但是作者用了20多万字的篇幅,详细叙说了它的发展脉络,让我们从横向看到了无障碍电影的广阔空间,从纵向看到了无障碍电影的人文影响。我认为,作者用不懈的探索确立了本书的特色:引经据典不乏亮点、娓娓道来引人深思;内容务实、语言清新、视角新颖,读了能增广知识,又颇受启发。它不像小说那样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么优美抒情,但可以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着爱心,满卷书文洋溢着情怀。
上海目前有17万多持证的视力和听力残疾人,每年还以一定的比例增长。由于视觉或听觉的障碍,他们在欣赏文化艺术特别是电影时会遇到困难。无障碍电影通过在普通电影中添加解说和字幕从而让视听障碍人士容易理解和欣赏。这些年来,上海携手专业机构开展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和推广工作,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和志愿者参与其中,担任电影解说和脚本撰写等工作。目前上海市已制作了数百部无障碍电影,239个社区建有无障碍电影放映点,50家星级影院开设无障碍影厅、安装专业无障碍观影设备,19家商业影院设有无障碍电影公益专场。每年10月15日的上海无障碍电影日,全市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无障碍电影宣传活动。无障碍电影让广大视听障碍群众享受到电影艺术的乐趣,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受到残疾人群体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体现了城市的文明进步,已然成为上海残疾人事业的金色名片和知名品牌。
发展无障碍电影是残疾人文化建设补短板、展亮点的重要工作。上海在发展无障碍电影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影响无障碍电影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无障碍电影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够、电影版权的限制、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无障碍电影服务渠道不够多元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持续关心支持无障碍电影发展,推进无障碍电影立法,建设无障碍电影标准,减少无障碍电影的版权限制,完善电影院的无障碍观影设施,进一步拓展无障碍电影的服务渠道和服务范围,不断提高无障碍电影的服务效果。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在我们这座城市越来越浓厚。残疾人事业作为人道主义事业,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消除影响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障碍。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支持维护残疾人文化权利。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在社会有识之士、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包括无障碍电影在内的残疾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让公共文化走进每一个残疾人的生活,让残疾人群众更加充分地共享城市发展和人类文明成果!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王爱芬
2020年8月15日
序二:一部中国无障碍电影研究的奠基之作
我是带着深深的感动和钦佩读完马卫老师的这本《无障碍电影:向善向美之路》的,多次被书中所介绍的盲人朋友对正常社交活动、对社会给予的尊重、对欣赏电影艺术的渴望,以及马卫老师等一群致力于无障碍电影工作的志愿者的爱心和艰苦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早在2009年就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参与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和放映,十余年来,在黄一庆秘书长的坚持下,一直未曾中断,这也是我们学会值得骄傲的一个项目。我虽然自2015年开始参与了学会的一些工作,但对该项目仅限于知道,并未介入,也了解不深。此次学会会员马卫老师携其凭多年实践经验写就的研究著作找我写点文字,我起初诚惶诚恐,同时又觉得是一个先睹为快、了解无障碍电影活动的机会,仔细拜读之后,深感该书意义重大,或将成为国内研究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开山之作。
马卫老师的著作首先是一本总结中国无障碍电影运动历史的史著。无障碍电影运动起步于2005年王伟力、郑晓洁夫妇在北京创立的“心目影院”,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有过报道,此后在全国有所推广,迄今已有15年。时间不长,但故事不少。马卫老师广为收罗全国各地的运动实践、发展概况,重点梳理上海模式和上海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整理了欧美和港台的实践,给读者一个世界性视野。
马卫老师之所以对无障碍电影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是这一运动的身体力行者。原本就职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宣传部门的马卫自2014年退休后,踏入无障碍电影事业后,迄今已撰稿审稿超过25部无障碍电影解说脚本,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为该书带来了第二个特点,那就是专业性。作者在书中对无障碍电影篇目的选择、解说脚本撰写者的素质和准备、撰写的流程、具体写作技巧等均有非亲历者不足以知晓的体会,他经常引用自己撰写或者审阅的解说词为案例予以说明,不乏真知灼见、屡见精彩阐述。因为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该书的指导价值就突出,完全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书、培训者的参考书。
令我惊讶也是惊喜的是,除了在创作论部分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本书还是一本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研究型著作,作者对电影理论的经典著作、国内外知名电影学者的论文都有所涉猎,作为自身写作和研究的支撑。作者还对未来无障碍电影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议题做了初步规划,显示出作者很强的理论自觉性。作者在书中大声呼吁,有更多的高校、更多专业学者关注无障碍电影事业、开展无障碍电影研究,乃至开设相关教学和研究方向,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该书文笔优美,无论是谈理论、叙历史还是论写作,都有理有据,明白晓畅之余多有精彩提炼,更有真情流露。因此,读这本书,既有史论所得,也有情动于中,是一次真善美的熏陶。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导演贾樟柯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是两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无障碍电影的提案,彼时我们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共事,我也向贾导转交了包括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在内的上海志愿者们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工作的报告。其实,贾导早在2007年就曾提供他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三峡好人》制作无障碍电影,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无障碍电影事业参与者。近年来,韩寒、徐峥等国内一线导演也纷纷身体力行,授权制作自己新片的无障碍版本。相信随着无障碍电影事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知和理解,加上国家层面的推动,这项暂时艰难的事业一定可以迎来光明的未来。
感谢王伟力、王世杰、蒋鸿源、曲大鹏、于江、马卫老师等对无障碍电影事业的探索和坚持,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无障碍电影的创作、制作、推广和研究中。希望中国的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蓬勃开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靓丽名片。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刘海波
202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