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是民国时期Z具才华的女子。
有人说,她是岁月长河里一朵不败的清莲。
沈从文眼中的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胡适眼中的她,是“中国一代才女”;萧乾眼中的她,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
她是诗人、作家、建筑师,她是林徽因。
长夜没有为她亮起的灯火,她活成了自己的月亮。
本书讲述林徽因灿烂丰盈的一生,以女性敏锐的情感洞察力结合真实客观的史实材料,用灵动鲜活、唯美流畅的文字,场景式地展示林徽因在世事刁难中依旧优雅从容面对生活的故事。
序言
有人说,她是民国时期最具才情的女子。有人说,她是岁月长河里一朵不败的清莲,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她依然淡定从容。沈从文眼中的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胡适眼中的她是“中国一代才女”,萧乾眼中的她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形容她: “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说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她,便是“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在中西方思想碰撞最猛烈的时期,从小接受开明的家庭教育,能诗会文,又学习外国文化。十六岁随父亲旅居欧洲,开阔眼界。二十岁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
她追求时代潮流,接受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教育,与封建愚昧的旧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社会所期待的传统女子需具备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理想背道而驰。
她性灵洒脱,独立自由,追求浪漫主义的诗意信仰,既是诗人,也是作家。她的文字清丽脱俗、诗作情思曼妙,受到时人的广泛追捧。但文学对于她来说,只是灵感来袭时的寥寥几笔,建筑艺术,才是她一生的热爱。
早在旅居伦敦时,林徽因便确立了献身建筑艺术的志愿。赴美求学,却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以不招女生为由拒之门外,但林徽因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她选择了美术系,并旁听了建筑系的课程。回国后,她和丈夫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是中国建筑学的带头人和奠基者。
林徽因擅长设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并抢救了濒临绝根的民间工艺景泰蓝,还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图案……
在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时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逃亡的过程中,依然跋山涉水到荒郊野地考察名宅古寺。他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考察测绘了数百处古建筑物,发现了当时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佛光寺。林徽因甚至卧病在床时也依然读书著述,与梁思成共撰《中国建筑史》,为热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全部力量。
林徽因长相极美,活得也极美。她与梁思成恋爱时,面容、发式、衣袜,哪处都不肯草率,梁思成每次去找她都要在楼下等二三十分钟,才见她打扮完毕,缓缓下楼。甚至在艰难的逃亡期间,一家人租住在偏僻简陋的房子里,她还是能将日子过出诗意与美感。到野外拾回粗木板将房间的地面铺好,在靠窗的墙上装一个朴素的小书架, 去旧货市场淘一些旧家具布置房间,而家里的陶制土罐里也时常插着新鲜的野花。
林徽因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照料孩子和丈夫的饮食起居,但是只要一有闲暇,她便会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安静地看书或者研究建筑资料。在夜晚,她常常会点一炷清香,穿着睡袍在庭院中漫步,对着一池荷叶潜心雕琢清丽的诗句。
在苦难的战乱岁月,年轻的林徽因先后经历了家变、战争、逃亡,还染了肺病,生活不曾取悦她,长夜里没有为她亮起灯火,但她却活成了自己的月亮。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她经历过书香世家的繁华热闹,也甘于耕耘学术的寂寞艰苦,结交了中外各领域的名流泰斗,也在贫苦病重时誓与祖国忧患与共。在无常的岁月中,她始终坚守着自由独立的精神人格,为中国建筑学呕心沥血,把半生荣耀与颠沛流离化作了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