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传统戏曲民间喜剧的继承与新探索 001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为长沙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点赞 004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为长沙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喝彩 008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部妙趣横生的戏曲佳作 013
汪守德(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
春风化雨 热土融冰 017
——谈吕剧《大河开凌》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研究员)
提着孤灯 寻找星辰 027
——大河开凌》迎来高光时刻
赓续华(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
为了信仰的奉献和守望 032
——看吕剧《大河开凌》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真理使人变得伟大 041
——看吕剧《大河开凌》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好一座高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048
方冠男(云南艺术学院教师)
时代肖像背后的人文情怀 056
徐健(《文艺报》副编审、文学博士)
我们凭什么说它杰出 065
——读剧笔记?《家客》论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一种人生的N 种可能 083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给灵魂一方净地,待鲜花绽放 092
——淮剧《小城》传递的人性修炼导向
曹中育(盐城市文化馆书记、研究馆员)
淮剧《小城》:审视灵魂的炼狱之旅 097
王玉琴(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那天?那团?那戏?那人 111
丁晓东(射阳县剧目工作室主任)
无影灯下无魅影 116
——淮剧《小城》观后
武丹丹(《剧本》副主编、编审)
悟得平常达本乡:淮剧《小城》里的平常与超然 119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小城》大格局 123
裴福林(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129
蒋力(中央歌剧院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歌剧音乐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歌剧《楚庄王》的飞鸣之路 137
游暐之(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歌剧》主编)
期待中国民族歌剧的当代“飞鸣” 143
——歌剧《楚庄王》观后随感
胡应明(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
一曲“飞鸣冲天”的凯歌 149
景作人(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奏员)
“渡江”背景下的感人故事 158
——看淮剧《送你过江》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宏大历史画卷中的情感细节 163
——评淮剧《送你过江》的人物塑造
单跃进(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让大江见证这火一样的爱 169
——淮剧《送你过江》观感
褚臻安[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员工]
为人民抒情 174
——淮剧《送你过江》观后
王玉琴(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小团大作为 181
——观淮剧《送你过江》有感
裴福林(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
白衣天使的榜样 民族团结的颂歌 189
——观评剧《藏地彩虹》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编审)
评剧《藏地彩虹》:当代医务工作者的雄伟丰碑 194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心灵的弦歌 204
——现代评剧《藏地彩虹》观后漫笔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研究员)
藏汉携手 共筑彩虹 208
——评剧《藏地彩虹》观后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评剧《藏地彩虹》:主旋律题材的创新表达与国家院团的时代担当 212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好戏贵在突破与创新 220
——观看话剧《詹天佑》
孙德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巡视员、一级编剧)
好一个《詹天佑》 223
陈家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一级编剧)
先驱之精神 圣者之光辉 231
——大型文献体话剧《詹天佑》述评
麻立哲(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剧目工作室主任、一级编剧)
一部触摸灵魂的史诗 240
——评话剧《詹天佑》
赵惠芬(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京剧艺术的至纯粹,中华道德的至高尚 244
——再评济南京剧院重要作品《大舜》
窦洪涛(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实践 254
——评京剧《大舜》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接续古今,况味悠长 263
——京剧《大舜》观后
苏锐 孙丛丛 (《中国文化报》山东站记者)
写出远古题材中的当代价值 272
——看新编历史京剧《大舜》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栉风沐雨 精神不竭 278
——观京剧《大舜》有感
包新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构筑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人类精神家园 285
——民族舞剧《驼道》评析
梁悦玲(呼和浩特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
梅香苦寒 292
——观民族舞剧《驼道》有感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丝路古道 驼铃回响 297
——民族舞剧《驼道》风景领略
董丽(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
驼道情缘 历史诗篇 304
——民族舞剧《驼道》的启迪和持续创作潜力
韩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
“八大山人”之歌 309
——话剧《哭之笑之》观感
蔡体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风景独具、汇流兼容、探创有新 315
高扬(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演员》常务副主编)
瑰宝的诞生:从感伤到坚守 319
——谈话剧《哭之笑之》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哭笑由人论 粉墨且扮之 328
卢川(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
红色经典再出发 333
——关于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思考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特色 344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秦腔艺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349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诗与戏的华丽转身 353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研究员)
艺术探索的执着、胆略和智慧 363
汪人元(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20 年“深耕细作”磨砺精品 371
——交响乐《梵天净土》“一改”专家修改会有感
黄志鹏(人民音乐出版社电子音像中心主任)
回归“本真”语境 376
——再评交响乐《梵天净土》之《风马旗》
关丽琼(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博士)
论多媒体交响乐《诺日朗》的融合创新 385
赵晓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以交响乐《梵天净土》为例谈电子音乐中国乐派 393
于祥国(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悲情“兰花花”唤醒民族自省意识 409
——中国东方歌舞团民族舞剧《兰花花》观后
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 413
朱小松(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一级编剧)
民歌悲欢?乡土风情?时代特征 417
——民族舞剧《兰花花》的舞台美术视觉语汇和寓意
韩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
锐意创新《兰花花》 422
——评中国东方歌舞团民族舞剧《兰花花》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戈壁母亲的壮怀柔情 426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戈壁母亲》:境美 意切 情真 432
周向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二级编剧、二级演员)
茫茫戈壁滩 悠悠慈母情 437
孙艳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剧协副秘书长、副高级政工师)
临安新声,钱塘美景 442
——听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有感
余亚飞(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
孔盼盼(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画意凝集 446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中双重景观的体现
何中润(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
陈海(武汉音乐学院助教)
探寻民族风格,磨炼艺术精品 453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改演述评
陈林(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唐大林(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教授)
原晋彪(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硕士研究生)
再听《钱塘江音画》 459
*程(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常务委员)
芭蕾舞剧《花木兰》:精彩演绎“足尖”上的中国故事 463
李东(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木兰花语 468
——评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剧《花木兰》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浅析芭蕾舞剧《花木兰》的舞台转化 476
毛琦(《中国文化报》辽宁记者站站长、一级编剧)
中国芭蕾如何走向世界 482
——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启示
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好一出人性的生死拷问 485
——《春秋二胥》剧评
吴春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任、副教授)
了恩仇,说大义,磨砻淬砺,精益求精 491
——评《春秋二胥》
石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后)
历史的碰触与现实的思索 496
——观上海京剧院创演《春秋二胥》的随想
丁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春秋二胥》观后 502
刘轩(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后)
看得见的抽象,听得见的写意 507
——聆听叶国辉交响乐《王羲之》
沈云芳(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声不在繁,有意则灵 515
——叶国辉交响乐《王羲之》
杨阳(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叶国辉交响乐作品《王羲之》探微 526
刘姝彤(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咏志抒怀 535
——一场看似克制的追寻与审视
裴玫(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传奇的人生经历 特别的家国情怀 539
王辉(山西省文化与旅游厅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
大气磅礴 流光溢彩 548
——黄梅戏《邓稼先》观后感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讴歌功勋人物 展现时代精神 553
——黄梅戏《邓稼先》观后感
何红星(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导演)
应得大美之文状写的时代精英 560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研究员)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推出精品是艺术基金的宗旨和重要工作目标。为此,艺术基金自2016年启动了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目的是对通过结项验收的一般项目选优拔萃,支持剧目加工修改,提高思想和艺术质量,推动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全力攀登艺术高峰。
2019年,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了长沙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淮剧《小城》、淮剧《送你过江》、豫剧《戈壁母亲》、评剧《藏地彩虹》、吕剧《大河开凌》、黄梅戏《邓稼先》、京剧《大舜》、京剧《春秋二胥》、话剧《哭之笑之》、话剧《詹天佑》、小剧场戏剧《家客》、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交响乐《王羲之》、交响乐《梵天净土》、歌剧《楚庄王》、民族舞剧《驼道》、民族舞剧《兰花花》、芭蕾舞剧《花木兰》共20台剧目。按照“聚焦于改、以改为主”的工作重心和“两改两演”的工作思路,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协调不同领域和艺术门类的专家召开了40场“剧目修改会”。与会专家在争鸣之中谈真知、亮灼见,出真招、献实策,为提升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寻找切入点,助力滚动资助剧目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如果说文艺创作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由此创造出能够照亮人类文明的艺术天地;那么文艺批评当然也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在文艺作品与现实之中反复探寻。从实际生活中解析具体作品,无论是褒奖还是批判,都是在健全当下的文艺创作生态。本书收录了各剧目修改提升期间专家撰写的评论文章,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作品鉴赏;每篇文章不仅见解独到、阐述深入,而且立意构思、行文布局、论述语言各具特色,足资借鉴。
坚持精雕细琢,恪守“工匠精神”。我们希望修改会上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不仅能让滚动资助项目成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所喜爱的文艺精品,也给当下的剧目创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