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理念。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又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擘画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璀璨宏图。十八届四中全会是第一个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这次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会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人大民主科学立法,执政党依法依宪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治理,法院独立公正司法,法律监督体系完善,法律服务机制健全,法治文化繁荣昌盛。在这八项“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决定》提出了若干创新性理念和制度性建构内涵,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在人类历史上,或许71年只是短暂一瞬间,但71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民众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最为生动的社会变革,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包括法学研究者在内的广大法律和法学工作者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争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争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研究者,争做法治中国建设的宣传者。他们以人民为中心,资政建言,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满足法治中国建设重大现实需求的法治研究成果,发展出契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充分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法治理论,为法治中国建设鼓与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法律和法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任职于西南政法大学的钟枢教授正是这样一位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研究者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宣传者。历经两年多完成的《法治中国建设述要》一书,集中反映和表达了作者深切关注法治中国建设的法律人情怀,是一部法治中国建设基础研究之力作。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法治中国建设置于几千年中国法制史一脉相承的宏大历史叙述中,从法治建设现实问题与法制历史回顾、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前提、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脉络、依法治国的历史成就等诸多方面,在思想武装、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对法治中国建设作了既全面又系统的梳理展示。这对于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和助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深化和拓展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宏大课题的研究也有所裨益。在该书的“代前言”中,作者把人治、德治、法制、法治、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等一系列既有语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或术语,从思想、理论和学术层面作了细致梳理,在我看来,这是难能可贵且值得充分肯定的。
法治中国建设既前景光明,又任重道远。法治中国建设宏大工程中的基础研究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在法学研究领域,有一些看似已有定论且早已达成学界共识的法学基本概念(如“法制”“法治”)等,看来还有待进一步鉴别和厘清,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深入讨论,还应该接受时代的检验。有学者提出,“在一些情况下,‘法制’和‘法治’是可以混用的,没有必要认为‘法治’优于‘法制’。”“‘法治’并不比‘法制’更‘先进’,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在中国的政治史、法律史上,并不存在‘法治’优于‘法制’的因素,千万不要用中国象形文字所带来的‘刀的寒光’和‘水的亲和’来直观理解‘法制’与‘法治’,更不要用西方概念错误翻译、对应之后再反过来曲解中国的概念。”“‘法治’一词在古汉语中更加侧重于‘以法律来治理’,更接近‘以法治国’的工具层面,而‘法制’更体现法律的本体价值。在当代语境下,无论用‘法制’还是‘法治’,其核心价值都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追求。”“‘要法治不要人治’与‘法制’概念并不矛盾,‘法制’同样不容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人意志与权力。在此基础上,‘法制’的概念体系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制度建设是法治建设极其重要的因素。”邱水平:《重析“法制”与“法治”构建中国的“制度法学”》,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以上观点在我看来是颇值得商榷的。
“依法治国”从无到有,从引发争议到载入宪法,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其过程不可谓不漫长,不可谓不艰难。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的修正案,在宪法层面对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我国法学界在1979年至1982年间曾在“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上展开过一场持久而深入的学术争鸣。当时出现过三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人主张“要法治,不要人治”;另有人主张“法治与人治应当结合”;还有人主张“法治概念不科学,必须抛弃”。我们姑且称之为“法治论”、“结合论”和“取消论”。“结合论”认为,“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是人制定的,也要人去执行;我们既要重视法的作用,也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好比法是“武器”,人是“战士”,只有人掌握了武器,才能产生出战斗力。我认为,这种理解不完全符合法治与人治的原意,法治与人治有特定的内涵和语境,不应当在“法治”与“法的作用”、“人治”与“人的作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法治与人治既是两种治国理念,也包含着对应的治国原则和方法。作为治国理念,“法治论”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主要依靠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法治论”并不否认领导人的作用和权威,但同时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并保障其得以有效实施。“人治论”的主张则与此完全相反。“人治论”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而是需要贤明的领导者。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要求法律具有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都要严格依法办事。“人治论”则与之相反,认为权大于法,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
认为“法治”与“法制”是同一回事,“法治”这一概念可以不用,其实是一种误读。实际上,“法治”与“法制”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制”的内容指法律及其相关的各项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而“法治”则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若干原则。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实行“法治”,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也有法律制度,但它并不是实行“法治”。通观世界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制度,但并非所有的国家形态都实现了“法治”。“法治”同任何概念术语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外延和意义,以及相应的社会作用场域和适用环境。
在当代中国法治语境下,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通过精准扶贫、区域战略、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并得以实现,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前提,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法治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之需。因此,必须把法治中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国法治实现的进程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相适应,而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法治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清晰地标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历史阶段和实践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中国建设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
实现包括法治梦在内的中国梦,是勤劳、智慧、勇敢的14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包括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学工作者在内的政法界全体成员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高昂的政治热情,充满对法治的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砥砺前行,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实践,担当作为、创新理论、服务实践,大力推进法治和法学理论研究,使法治和法学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智库功能和资政建言作用,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愿《法治中国建设述要》这样的著述产出更多一些、更好一些、更精一些。
序 | 李步云 / 001
人治、德治、法制、法治、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代前言) / 006
一、人治、德治、法制与法治 / 006
二、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 / 031
第一章法治建设的问题与法制和法治的历史回顾 / 001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问题 / 001
二、法治建设的几个问题 / 004
三、中国及其中华法系的历史回顾 / 019
四、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 045
五、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049
第二章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前提 / 062
一、党的领导的坚强保证 / 062
二、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 073
三、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 084
四、实现人权的根本保障 / 096
五、宪法至上的法治信念 / 109
六、全体公民的法治信仰 / 123
第三章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 / 138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 / 138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 145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三个着力点 / 148
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 154
五、全面依法治国的动因 / 158
六、全面依法治国的动力 / 160
第四章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脉络 / 169
一、历史回顾——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 / 169
二、《决定》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起点 / 171
三、总体目标——建设法治中国 / 176
四、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统筹谋划 / 185
五、方针任务——法治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与施行 / 192
六、战略抉择——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 / 205
七、两个重点——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 208
八、重要举措——维护宪法权威与确保法律实施 / 214
九、关键环节——“全面依法治国”对其他三个“全面”的重要作用 / 220
十、五个体系——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 234
十一、四个保障——经济保障、政治保障、思想保障、国际环境保障 / 238
第五章依法治国的历史成就 / 243
一、开启社会主义法治的新纪元(1949—1978) / 244
二、开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1978—2012) / 255
三、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2012—) / 266
结束语:愿法治之光照亮中国 / 293
后记 /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