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偶识》共分为四卷,并附有“通论《诗序》”“通论二《南》”“通论十三《国风》”,全书近十万字,书中对字词章句并未进行详细解释,而是主要对《诗经》中的十三国风中各篇的诗旨进行了通论性质的评论。崔述解《诗》,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有历史观念,用历史观点检验《诗序》是否符合史实,以历史角度展开讨论。往往以批判《诗序》为主旨,常有创见,考证精辟,立论坚实,足以自成一家。
关于《读风偶识》的版本,道光四年(1824)陈履和在东阳县刊刻的《崔东壁先生遗书》中,就包括《读风偶识》四卷。而据顾颉刚先生考察[1],从道光四年陈履和刊刻《崔东壁先生遗书》之后,尚有六种以陈履和刻本爲底本的刊本:《畿辅丛书》本、光绪初年聚珍本、日本史学会本(即那珂通世排印本)、上海古书流通处石印本、上海群学社铅印小字本、北平文化学社铅印大字本。当然,顾先生编订的两个版本的《崔东壁遗书》自然也包括《读风偶识》。如此,《读风偶识》也曾有八九个刊本行世。不过,这些版本其实都以陈履和刻本爲祖本。
[1]參見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所附錄之《序目目》後顧頡剛附記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11。
适读人群 :诗词爱好者 崔述,是清代乾嘉时期的重要学者,他的《诗经》学研究在清代《诗经》研究中是独具特色的,他和姚际恒、方玉润一起被归为清代《诗经》学的“独立思考”派(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其疑古精神,对于顾颉刚古史辨派的影响巨大。
《读风偶识》则是崔述《诗经》学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四卷,近十万字,主要对《诗经》中的十三国风中各篇的诗旨进行了通论性质的评论。具有“主经文、本人情、通政教、阐大义”等学术特点。
所谓“主经文”,即主于体会经文,不敢以前人附会之说为必然。崔述继承了朱熹的学术方法,不但对《毛序》的说法不盲从,对于朱熹本人的说法亦不盲从。所谓“本人情”,指崔述在分析盲从旧说者的心理时,特别善于从生活中事例出发,分析人之常情,既有说服力,又十分生动。所谓“通政教”,是指崔述在论述诗旨时,特别注意揭示诗篇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较少涉及具体的章句训诂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其“明道经世”的学术旨趣。
此次出版的点校本,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一个单行点校本,以陈履和道光四年《崔东壁先生遗书》本为底本,以王灏《畿辅丛书》本为通校本,参校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本。且附录资料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