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区里,有三栋历史悠久的灰砖楼,分别是13、14、15号楼,1950年代中期,一大批新中国近现代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汇集于此,他们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把毕生的才华和精力奉献给祖国,并且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人才。《中关村纪事》就是从子女和后辈的角度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们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真实故事。
十年前,一群科学家的后代因深感老一辈的家国情怀应当传承下去,共同撰写了一部回忆文集,名为《中关村回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和刚刚卸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的白春礼院士不仅大力支持,而且为这本书作序,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也为该书题词。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受到了关心中国科技发展的各界人士关注,收获了不少好评,尤其在科学院系统,甚至争想传阅,一度售空,不得不加印。
自此后,倏忽已是十年,随着时代的前进,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更加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关村的三栋“特楼”13、14、15楼还被北京市列为首批历史建筑。也因此,在媒体上掀起了一波介绍中关村和中关村“特楼”的高潮。中关村这些老旧的,已是桑榆晚年的灰砖楼,竟比它们的青春韶华更为社会所关注。虽然媒体的介绍大都客观公正,但也有些内容属误传或误解。因此,有必要对当年的那本书作一番更新,以对读者、对前辈、对后代负责,亦可用以纠正社会上流传的谬误。而这十年间,又新联系到一些老朋友,各方又提供了一些新资料,一些过去“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机密(尤其是有关“两弹一星”的内容)也解密了。这也为修订,增补此书奠定了基础。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百年,为表庆祝,同时也是为了让读者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有所了解,本书还收入了张劲夫、谷羽、卫一清等党政干部子女的文章。
因为此书既是原书的传承,又是一部推陈出新之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版。因此,除了向支持原书出版的各位朋友再次鸣谢外,还要特别感谢为新书提供资料的新老朋友,杨西、沈文玮等,以及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女士和东方出版中心领导刘佩英女士、责任编辑冯媛女士。同时,为了尊重此书的传承关系,本书仍沿用了周光召、白春礼院士的原序(仅个别词句有所调整),也是为了表示对老领导的谢忱。
柳怀祖、边东子、蔡恒胜
柳怀祖,原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获国家特殊津贴,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殊奖。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先驱之一柳大纲之子。
边东子,曾随父母居住在中关村,1981年起从事出版工作,之后开始创作,作品包括小说、传记、诗歌、相声、童话、广播剧等。已出版《风干的记忆—中关村特楼的故事》《从居里实验室走来—杨承宗口述自传》《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等传记文学。
蔡恒胜,“中关村人”的博主。现居加拿大,IBM公司软件研发人员。中关村灰砖楼第二代传人。著名昆虫学家、教育家蔡邦华之子。
(按照当年各位老科学家在中关村灰砖楼居住门牌号排序)
001 快乐潇洒的法杨公
——我的爸爸杨承宗 / 杨家雷
013 顾准一家在中关村13楼
/ 顾南九(高梁)(执笔) 顾淑林 顾逸东 顾秀林 顾重之
024 我的父亲母亲
——边雪风、斯季英 / 边东子
033 我最尊敬的父亲卫一清
/ 卫华民 卫耀民 卫艺民 卫美梅 卫京娟 卫京萍
038 点滴怀念我们的父亲黄秉维
/ 黄克平 黄以平 黄永平
046 从长城牌铅笔到反物质
——忆父亲赵忠尧 / 赵维志
050 父亲牵着我的手
——忆我的父亲钱学森 / 钱永刚
061 我的父亲秉志 / 翟启慧
070 洁白的百合花献给父亲陈世骧 / 陈受宜 陈受钧
075 怀念亲爱的父亲钱三强 / 钱思进
088 回忆我的爷爷贝时璋 / 贝泠
094 一个大写的人
——怀念父亲邓叔群
/ 邓泳 邓庄 邓煌 邓颐 邓钢
119 难以忘怀的想念
——忆父亲童第周和母亲叶毓芬 / 童时中
134 李善邦——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 李建荣
139 蔡邦华与浙江大学的不解之缘 / 蔡恒胜
152 我的父亲顾功叙 / 顾宗平
161 难忘中关村 难忘亲爱的父亲陈宗器 / 陈雅丹
179 悼念父亲王淦昌 / 王遵明
186 缅怀我们的父亲赵九章
——为纪念父亲九十寿辰而作 / 赵燕曾 赵理曾
192 一生常耻为身谋
——忆父亲柳大纲 / 柳怀祖 朱敏慧
207 我的父亲高原 / 高永新
213 做科学家的朋友
——记我的父母杨森、许少英 / 杨小林
221 回忆我的父亲叶渚沛 / 叶淑珊(执笔) 叶良侠 叶凯蒂
230 珍藏心底的纪念
——忆父亲林镕 / 林稚兰 林慰慈(执笔) 林静慈 林平苹
253 忆郭老二三事 / 郭汉英
267 回忆父亲张劲夫 / 张小杭
273 我眼中的母亲——谷羽 / 胡木英
281 我的父亲力一记事 / 力丽 沈英丁(执笔)
292 从点滴看竺可桢 / 竺安
314 往事的回忆
——怀念亲爱的父亲吴有训 / 吴希如
321 严济慈与中国科学界 / 严武光 严陆光
333 回忆父亲华罗庚 / 华光
342 回忆父亲卢嘉锡 / 卢咸池 卢象乾
355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 顾小英 朱明远
370 我们的父亲陈芳允和母亲沈淑敏
/ 陈晓东(执笔) 陈金凤
376 怀念叔父叶企孙 / 叶铭汉
385 我的老师和师母
——郭永怀、李佩夫妇 / 顾淑林
396 附录一:居住示意图
398 附录二:中关村“特楼”全记录
416 跋
420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