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医病名为纲,以辨病、鉴别诊断、方证论治、临床心得、中西勾玄为目,详尽地介绍了脾胃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法和特点,旨在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思考中、西医消化方面的生理病理特点,探索其辩证论治的规律。
脾胃病所涉及的病种,覆盖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方面面.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有“后天之本”之称。由于脾胃在五脏生理方面的重要性,调理脾胃成为中体系中而且重要的部分。本书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于一体,融古今脾胃病的经验于一炉,从中医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脾胃的能、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脾胃病的病名、脾胃病的诊断与辨证方法,以及常见脾胃病的各类中法等。同时,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脾胃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力求衷中参西,融古通令,既保持中医的和优势,又反映脾胃疾病的现代研展,融系统性、实用性、时代性于一体。
临床部分主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便于中、西医工作者阅读,本书以西医病名为纲,以辨病、鉴别诊断、方证论治、临床l心得、中西勾玄为目,详尽地介绍了脾胃病的中、西方法和特点,旨在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思考中、西医消化方面的生理病理特点,探索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寻求中西结合点,为临床诊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追溯脾胃病的诊疗,古今中外,浩瀚繁杂,良莠不齐,尤其是对一些睫性、反复发作性脾胃病以及脾胃病的疑难杂症,尚缺乏系统的辨证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药。一步丰富中西方法,提高临床诊疗,本书在中疗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论述较为详尽,且每病之后附有中西勾玄,主要叙述笔者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尤其是电子内镜下的胃、肠黏膜表现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论治相参的体会,以求丰富与发展中医望诊内容。提高诊疗的针对性。
本书是一部汇集现代医学与中医脾胃病诊治的临床专著。内容源于临床,又可验证于临床,既可直接指导中医脾胃病专业人员临床实践,又可帮助西医学、中医学之用。本书的写作,期盼能够为丰富中医脾胃病文献、中医药的学术传播尽微薄之力。
由于学识浅陋,个人经验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汝新
2009年7月于威海
第一章消化系统解剖.
第二章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中医消化生理.
第四章慢性萎缩性胃炎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胃下垂
第七章胆汁反流性胃炎 .
第八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第九章 幽门螺杆菌.
第十章慢性胆囊炎.
第十一章慢性胰腺炎.
第十二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三章肠易激综合征.
附录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第一章消化系统解剖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由自El腔至肛门的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组成,长约9。括lZl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在临床上,通常将自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至肛门称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是具有分泌消能的腺体括大、小两种。大消化括大唾液腺、肝脏与胰腺;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系统具有摄取食物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将剩余的糟粕排出体能,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行。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因各段的形能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从整体而言,有类似之处。如自咽至肛门之间的消化管壁,都可分为4层,即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图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黏膜是消化管壁最内层结构,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构成。黏膜具有保护、吸收、分能。黏膜下组织位于黏膜与肌织膜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肌织膜即肌层,多滑肌组成,一般可分为内环肌、外纵肌两层。环肌、纵肌交替收缩,可推动食物逐渐下移。外膜是消化管的最外层。腹腔内大部分消化管外膜主要为一层问皮,称为浆膜。浆膜能分泌浆液,减少器官之问的互相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