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的类别和发展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或“空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中文“航空母舰”的称呼来自日文汉字,这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航空母舰一般是一支航母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他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
航空母舰按所担负的任务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按其舰载机性能可分为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和直升机航空母舰,前者能搭乘和起降包括传统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内的各种飞机,后者则只能起降直升机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飞机。
按吨位分,有超级航空母舰、大型航空母舰、中型航空母舰和小型航空母舰。超级航空母舰是满载排水量9万吨以上航母,美军核动力航母均为超级航母;大型航空母舰是满载排水量6万吨到9万吨的航母;中型航空母舰是满载排水量3万吨到6万吨的航母;小型航空母舰是满载排水量3万吨以下的航母。
航母按动力分,还可以分为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最早尝试从一条停泊的船只上起降飞机的飞行员是美国人尤金·伊利,他于1910年11月14日驾驶一架“柯蒂斯”双翼机从美国海军“伯明翰”号轻巡洋舰上起飞。
两个月后的1911年1月18日,他又成功地降落在“宾夕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上长31米、宽10米的木制改装滑行台上,成为第一个在一艘停泊的船只上降落的飞行员。
英国人查尔斯·萨姆森是第一个从一艘航行的船只上起飞的飞行员。1912年5月2日他从一艘行驶中的战舰上起飞。
第一艘为飞机同时进行起降作业提供跑道的船只是英国“暴怒”号巡洋舰,它的改造于1918年4月完成。该舰在舰体中部上层建筑前半部铺设了70米长的飞行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加装了87米长的飞行甲板,安装简单的降落拦阻装置用于飞机降落。
第一艘安装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是由一艘客轮改建的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改造于1918年9月完成。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
1918年7月19日,7架飞机从“暴怒”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攻击德国停泊在同德恩的飞艇基地,这是第一次从母舰上起飞进行的攻击。
1917年,英国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全新设计建造了“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又译作“赫尔姆斯”号。该舰第一次使用了舰桥、桅杆、烟囱等在飞行甲板右舷的岛状上层建筑。
第一艘服役的、从一开始就作为航空母舰设计的船只是日本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它于1922年12月开始服役。从此,全通式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成为各国航空母舰的样板。
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启用的“兰利”号。“兰利”号航空母舰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航空母舰为用途所建造的舰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号补给舰,美国海军看上它载运煤炭用的腹舱容量充足,因此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2年各海军强国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严格控制了战列舰建造,但条约准许各缔约国利用部分停建的战舰改建航空母舰。例如,美国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日本的“赤城”号航空母舰和“加贺”号航空母舰。
在航空母舰上装备重型火炮是这一阶段航空母舰发展的特色。但是,当时各国海军中有许多人墨守旧观念,把重炮巨舰视为海战制胜的主要力量,而航母只当作是舰队的辅助力量,认为其主要任务是侦察。
1930年代,英国建造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采用了全封闭式机库、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强力飞行甲板、液压式弹射器,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美国的约克城级航空母舰、日本的翔鹤级航空母舰、英国光辉级航空母舰,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度被广泛运用。它是一座浮动式的小航空站,可以携带着战斗机以及轰炸机远离国土,来执行攻击敌人目标的任务。这使得航空母舰可以由空中来攻击陆地以及海上的目标,尤其是那些远远超过一般舰炮射程之外的目标。
由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的战斗半径一直不断地在改变海军的战斗理论,敌对的舰队现在必须在看不到对方舰船的情况下,互相进行远距离的战斗。这彻底终结了战列舰为海上最强军舰的优势地位。
航空母舰在战争中初建功勋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光辉”号航空母舰出动鱼雷轰炸机攻击了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海军并且击沉1艘、击伤3艘战列舰。此举使美国等海上强国意识到航母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