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基础、几何公差及测量、表面粗糙度与测量、光滑极限量规设计、典型零件的公差配合与测量、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测量、尺寸链。建议学时为45~50学时。
本书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全面贯彻新国家标准,教材内容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突出了“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新模式,针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建设团队制作了微课、视频等资源,并以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材配有电子课件和独立成册的习题集,帮助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双提升。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等装备制造类专业,也适用于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本书也可作为电大、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中的二级学院的教学用书。
本书配有课件和习题答案供任课教师参考,若有需要,请发送邮件至goodtextbook@126.com或致电010-82317037申请索取。
(1)配有教学视频,扫码观看。
(2)配有课件供读者参考。
(3)配有习题册和习题答案,供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是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联系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作用,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对于
机械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以互换性基础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新一轮国家互换性基础标准修订的主要特征是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对各项互换性基础标准进行系列化,全面等效采用相应的ISO 标准。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的范围包括工件尺寸和几何公差、表面特征及其相关的检验原则、测量器具和校准要求,也包括尺寸和几何测量的不确定度,还包括基本表达方法和图样标注(符
号)的解释。
我国互换性的新标准体系以《GB/T 18780.1—200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第1部分: 基本术语和定义》《GB/T 18780.2—2003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第2部分: 圆柱面和圆锥面的提取中心线、平行平面的提取中心面、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等GPS基础标准为基础,增加了几何要素方面
的术语和定义,使各项标准建立在同一基础之上,统一了设计、工艺、检验、认证、验收、销售等人员对互换性标准的认知与理解,有利于产品质量的认同。
本教材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全面贯彻最新国家标准,教材内容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突出“互联网+”的现
代教育新模式,针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专业团队制作了微课、视频等资源,并以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材配有电子课件和独立成册的习题集,帮助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双提升。
全书共9章。其中,第1、2章和习题由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王立波、赵岩铁编写;第3、4章和习题由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艾明慧编写;第5、6章和习题由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张弦编写;第7章和习题由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王丽丽编写;第8章和习题由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娄为正、李晶编写;第9章和习题由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曹克刚、于南楠编写;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吕修海为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疏漏或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0年9月
第1章 概 论
1.1 互换性及其分类 1
1.1.1 互换性的定义 1
1.1.2 互换性的作用 1
1.1.3 互换性的分类 2
1.1.4 互换性的条件 2
1.1.5 加工误差及其对互换性的影响 2
1.2 标准与标准化 4
1.2.1 标准化 4
1.2.2 优先数系 5
1.3 技术测量 5
1.4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与要求 6
第2章 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
2.1 概述 8
2.2 几何要素 8
2.2.1 几何要素定义 8
2.2.2 几何要素的分类 8
2.3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10
2.3.1 有关尺寸的术语及定义 10
2.3.2 偏差与公差 12
2.3.3 公差带图解 13
2.3.4 配合与配合性质 14
2.3.5 配合的基准制 16
2.4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 18
2.4.1 标准公差 18
2.4.2 基本偏差与公差带 20
2.4.3 常用及优先选用的公差带与配合 25
2.4.4 标准参考温度28
2.4.5 一般公差——线性和角度尺寸的未注公差 28
2.5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30
2.5.1 基准制的选择 30
2.5.2 公差等级的选择 31
2.5.3 配合的选择 33
第3章 技术测量基础
3.1 概 述 40
3.2 长度单位和尺寸传递 40
3.2.1 长度单位与米定义 40
3.2.2 量 块 41
3.2.3 线纹尺 44
3.3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分类 44
3.3.1 计量器具 44
3.3.2 测量方法分类 44
3.3.3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45
3.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6
3.4.1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47
3.4.2 测量误差分类 47
3.4.3 测量误差的处理 50
3.4.4 不确定度 53
3.5 三坐标测量机简介 54
3.5.1 三坐标测量机结构与分类 54
3.5.2 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原理 55
3.5.3 测 头 55
3.5.4 测量机的控制 56
3.5.5 测量软件及软件包 56
3.5.6 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 56
3.6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57
3.6.1 标准的适用范围 57
3.6.2 验收原则 57
3.6.3 验收极限的确定 57
3.6.4 计量器具的选择 58
第4章 几何公差及测量
4.1 概 述 62
4.1.1 几何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62
4.1.2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与符号 62
4.1.3 几何公差的标注 63
4.1.4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66
4.1.5 几何误差的评定准则 66
4.1.6 几何公差带 68
4.1.7 基准与三基面体系 69
4.2 形状公差与形状误差测量 70
4.3 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公差与误差测量 73
4.4 方向公差与方向误差测量 75
4.5 位置公差与位置误差测量 77
4.6 跳动公差与跳动误差测量 79
4.7 公差原则 81
4.7.1 有关公差原则的基本概念 81
4.7.2 独立原则与相关要求 82
4.8 几何公差选择 85
4.8.1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择 85
4.8.2 基准的选择 86
4.8.3 几何公差等级的选择 86
4.8.4 公差原则的选择 90
4.8.5 未注出几何公差的有关规定 90
第5章 表面粗糙度与测量
5.1 概 述 95
5.1.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 95
5.1.2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95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95
5.2.1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96
5.2.2 基准线 96
5.2.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97
5.2.4 表面粗糙度数值 98
5.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99
5.3.1 评定参数的选择 99
5.3.2 参数值的选择及典型参数值的应用 100
5.3.3 代号及注法 102
5.4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106
5.4.1 比较法 106
5.4.2 光切法 106
5.4.3 干涉法 106
5.4.4 感触法 107
5.4.5 印模法 107
第6章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6.1 概 述 108
6.1.1 工件的量规检验 108
6.1.2 量规种类 109
6.2 量规公差带 109
6.3 工作量规设计 111
第7章 典型零件的公差配合与测量
7.1 平键、花键连接的公差配合与测量 115
7.1.1 概述 115
7.1.2 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 115
7.1.3 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配合与测量 118
7.1.4 键与花键测量 123
7.2 普通螺纹连接的公差配合与测量 125
7.2.1 概述 125
7.2.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 126
7.2.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128
7.2.4 螺纹的测量 133
7.3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135
7.3.1 概述 135
7.3.2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应用 135
7.3.3 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 136
7.3.4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选用 137
第8章 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测量
8.1 概述 143
8.1.1 齿轮的使用要求 143
8.1.2 齿轮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 144
8.2 直齿圆柱齿轮精度的评定指标与测量 144
8.2.1 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与测量 144
8.2.2 径向综合偏差、径向跳动的定义与测量 149
8.3 齿轮副的评定指标与测量 151
8.4 渐开线圆柱齿轮公差标准 153
8.4.1 圆柱齿轮国家标准的组成 153
8.4.2 圆柱齿轮国家标准的应用 160
第9章 尺寸链
9.1 概 述 163
9.1.1 尺寸链的定义 163
9.1.2 尺寸链的特点 163
9.1.3 尺寸链的种类 164
9.1.4 尺寸链的组成 164
9.1.5 尺寸链图 164
9.2 用极值法解算尺寸链 165
9.2.1 极值法解算尺寸链的基本步骤和公式 165
9.2.2 极值法解正计算问题 166
9.2.3 极值法解中间计算问题 167
9.2.4 极值法解反计算问题 169
习题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