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哲学讲演隶》由于其预先设定的知识和所处的时期,因而只能提供少量的教育。为此意图,它们必须选择容易的题目,并把自身限制在阐明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要点上。不过,借助内容的恰当选择,它们能够传达研究的魅力和诗意。只是有必要陈述问题的有吸引力的和迷人的特征,表明通过个别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要害的解决辐射出的光辉,能够照亮事实的广阔领域。
作者初版序
英译者第三版说明
恩斯特·马赫和夸克
一 液体的形状
二 科尔蒂神经纤维
三 论和声的原因
四 光速
五 人为什么有两只眼
六 论对称
七 论静电学的基本概念
八 论能量守恒原理
九 物理探究的经济本性
十 论科学思想中的变化和适应
十一 论物理学中的比较原理
十二 偶然事件在发明和发现中扮演的角色
十三 论取向感觉
十四 论伴随射弹飞行的一些现象
十五 论古典著作和科学的教育
附录
(一)声学史稿
(二)评空间视觉理论
索引
中译者附录·马赫——伟大的超级哲人科学家
译后记
费耶阿本德的呐喊不无道理。因为马赫的生命是“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尽管他本人早已作古;因为马赫的思想是“生活的真正珍珠”,它“能够被唤起和结果实”,尽管它现在已不存在于波普尔的“世界2(马赫的大脑)而仅存在于“世界3”。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是万古不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读马赫的著作还能产生意义共鸣和获得思想启迪的原因。
“回到马赫去!”并不是要回到马赫的激进经验论去。因为经验论和理性论的古老对立,实在论与观念论的传统相背,正在新的探索中逐渐渗透、消融,并失去其绝对僵硬的意义。
“回到马赫去!”也不是要回到马赫的要素一元论去。尽管要素说中的“天人合一”真谛仍待人们去发掘、去认识,但是诚如马赫所说,它毕竟只适应于当时的“知识总和”,它并“不自命为万古不灭的哲学”,并“随时准备”“让位于更好的见解”。
那么,“回到马赫去!”,究竟要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要像马赫那样,把认识提高到科学实践的高度来研究,把科学的新鲜气息注入认识论。当年“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争论的“哲学广播操”对此根本无济于事,现今沿用的几对陈旧的、干巴巴的概念的排列组合,对此也无能为力。认识论研究的勃兴只能寄希望于科学的认知理论。
这就要像马赫那样,把科学与哲学密切结合,让古老的哲学焕发青春的活力,让科学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家的哲学。这样一来,哲学才能汲取科学的营养,成为与时代精神、现实生活和科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智慧的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