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是民族文脉延续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能给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项遗产,均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演变,是同类遗产中的代表。
由于海广编著的《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的是2001-2009年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世界遗产项目,都具有文化多样性、厚重历史积淀和重要保护传承价值,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成分。比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具体的操作环节,都以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为基础。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三部分系统介绍和深入剖析这些遗产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和传承保护措施。图文结合,雅俗共赏,信息量丰富,是了解我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读本。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且绵延不断,中国的民族众多并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中国的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这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相比较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由于海广编著的《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的是2001-2009年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世界遗产项目逐项进行剖析,以便让人们了解她们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详尽了解她们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和价值所在。
自豪与压力同在,希望与危机并存(代序言)自2001年至2009年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29项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虽然仅是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让世人了解到在世界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也保存着丰富多样、历史积淀厚重而又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将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项进行剖析,以便让人们了解她们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详尽了解她们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和价值所在。所以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在世界文化遗产之林,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凡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都会给所在国家(地区)、所在民族带来无比的自豪,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中国的古琴艺术等,都会让每个炎黄子孙感到异常骄傲,同时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优秀的文化遗产,她们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应该成为全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向世人介绍和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引领和推动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其中组织高端学者审查、批准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名录就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重要举措,让世人大开了眼界,更多地知道了在全球各地存在的最杰出的遗产面貌,人们“放眼看世界”,不仅知道了今天,也了解到昨天和前天的人间精华,激励人们珍视和自觉保护这些著名遗产,共同奔向美好的明天。另外,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和各国的努力,在遗产保护学界,各国学者和组织管理机关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相互切磋、彼此交流,推动和深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面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冲击的现实,尤其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从生存危机中再度辉煌,并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保护这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且绵延不断,中国的民族众多并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中国的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这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相比较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在这样的人文和自然背景下生成的文化遗产必然会有突出的特色。事实上,在中华大地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表现出这种背景下的强烈印记。因为历史久远而持续不断,由此而创造出的文化遗产历史积淀深厚,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历史信息;中国有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都有独特的信仰和习俗,都有适合本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由此创造出各种富有民族风格的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国不仅地域辽阔、临海面积大、海岸线长,而且在内陆地区有高山、平原、盆地和丘陵,其间纵横交错着许多江、河、湖、川,从而形成了多个地理单元和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块。在这里生存繁衍的炎黄子孙,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孕育的传统文化.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也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各族人民不断交往,相互传递信息,自觉不自觉地“取长补短”,从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既有时间(年代)的早晚,也有因民族习俗不同的差异,还有因不同地域形成的各自风格,同时也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一些共性。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正确解说她们的过去和今天,丰富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传承和保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需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同仁们携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各类文化遗产、每个遗产项目,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她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流传至今。例如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在实现了各自的当代价值后,大多数被埋藏于地下,有的原本就是要埋入地下的,如古代墓葬;有的废弃后遗存于今天的原野,或被后代所沿用,如寺庙、宫殿建筑群,这些历史的遗留,虽然会受到自然或人力的破坏,但毕竟有许多仍能保留至今,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以静态的方式又重见于世,我们用这些实物资料作为揭示历史本来面貌的依据。
另外,人们创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中,有些过时的、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可能陆续被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有的经过改造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仍在世代相传,在社会进程中还不断生成新的“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以动态的方式流传于世,被人们称为“活化石”。我们今天发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是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和表现,所以是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重视、研究和保护。多年来,国际社会和遗产所在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各种措施,在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待文化遗产在以保护为主流趋势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时会有不和谐的音符进行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影响遗产安全的现象更令人担忧。例如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由于人们的理解、认识和素质的不同,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虽然绝大多数民众对物质文化遗产持重视、保护的态度,严肃对待保护工作,但也有少数好利之徒,以此为生财之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做出违犯法律、破坏文物之举;另外,现代化建设给文物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以及目前在保护措施、技术手段方面,也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以适应保护的需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隐患。例如,现代化建设进程给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追求理念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近期的调查、确认、立档和申报工作中,不时会有“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甚至“已经失传”的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世代传承的,“人在艺在,艺随人走”,必须要杜绝“人死艺亡”的可悲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对过去、今天和将来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对此引以为豪的同时,更要以责任感、使命感为己任,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后代,既要继承过来,又能保护下去,要认识到自豪与压力同在。今天我们虽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方法,固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危机并未消失,希望与危机依然并存。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热情,去创造和迎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2011年2月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又一部国家级法律,对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重大意义。自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确认、立档、定级等保护工作将有法所依,并受到法律保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一章第三条中指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在这里提出了“保存”和“保护”含义近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调查和认定的非遗项目都要记录和建档,我们可以叫做“记忆保护”或“记忆保存”;而其中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则要“采取传承、传播”的措施,我们可以叫做“活态保护”,对此应如何理解和把握,我们将另文具体分析,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都是体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典型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都要采取“传承”、“传播”的措施保护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认为,在需要用传承、传播的方式进行活态保护中,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成熟和可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保护实践,再强调两点。第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它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宣传覆盖面来进行传播,特别是电视传播,更生动和直观,可以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有关报刊和电视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第二是对非遗项目制定的保护规划,目前在定级申报资料中,都有保护规划的要求,也有许多是可行的,但也存在着想当然的倾向.我们认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在国家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个性化,针对不同遗产项目的具体内涵、当前的存在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避免千入一面的不客观、不现实的做法。
从本书介绍的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分别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的成分。例如古琴艺术,表现为既有精湛的制作古琴的技能,又有所创作的优美琴曲,虽然外在表现为高雅的弹拨表演,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又如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从优美古朴的舞姿到悠扬的音乐,从总体的舞蹈组合到细微的舞蹈动作,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美好未来的想往和追求,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再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从原料的选择加工,经过器型拉胚修整、釉色配置、器表装饰,最后入窑烧制,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具体的操作环节,都要以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为基础。可以说,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千锤百炼,是精益求精的典范。在同类遗产中,它们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是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了解和欣赏它们时,能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去理解,就会油然而生敬意,倍感它们的可贵、可爱和可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被认知,被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个人认为是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认知地区是该项遗产的生存环境;认知人群是推动该遗产发展的动力。本书所介绍的每项遗产,都是在中国的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人群所认知为自己的遗产,甚。至有的超出国界,有广泛的认知范围。例如端午节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认知的传统节日;羌年是羌族民众认知的传统节日;妈祖信仰不仅在福建,而且在中国沿海地区、甚至东南亚沿海地区都有这种信仰;长调民歌在内蒙古、玛纳斯在新疆、热贡艺术在青海、藏戏在西藏,都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这些遗产项目,被认知地区和人群视为自己的宝贵财富,感到无比的荣耀。我们认为,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特别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这种由认知到自豪并焕发出的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由此而产生的自觉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为所存续的遗产保护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利用的。
对本书的写作,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对这29项中国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解读,如前所述,固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我们在逐项的论述中,每篇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各自的发展历程,有的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有几千年的漫长历程,要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就要查阅和核对大量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这是需要非常慎重又费时费力的事情,必须要求良好的古文献阅读能力。第二部分是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涵分析,每个篇目都应该有专门的知识,严格来说几乎每个项目,我们都是门外汉,即使进行实地调查、参阅近人研究成果,开始时也往往感到茫然,需要认真地品味和揣摩,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该项遗产的精华所在,所以每个项目的写作都首先是个学习、过程。例如传统雕版印刷工艺,其工艺流程涉及到原料的选择、加工,写样的要求,雕刻技法的表现,独到的制墨工艺,印刷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装帧成册等环节,还要参考木板年画工艺、书法艺术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它所以称为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抽象出来。
第三部分是对诸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论述,各地存在的非遗项目,她们的生存环境各不相同,存在状况也互有差异,如何加强保护都需要认真分析。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参考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具体深入的个案分析,力求在概括、总结的同时,能够提出新的保护设想,争取能有助于传承和传播的实践,希望对遗产保护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原计划对这29项遗产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于2010年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轮的评审中,中国又有5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们深信,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未来,中国还将有更多的项目能够跻身这一世界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基于时问的关系,本书对最近新通过的和今后陆续通过的新名录,这次没有吸纳,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更多的也是一种期冀,我们期待着将来能够有机会为更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书立传,也期待着能够在未来以更加专业的笔触,更加深入、全面地为您继续呈现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海广2011年3月
于海广,回族,1948年5月出生于济南市。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晋升为教授,自2002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以来,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历史系(现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考古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等职务,兼任山东省考古学会和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二十余门;撰写出版著作近十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曾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昆曲艺术
古琴艺术
新疆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南音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侗族大歌
粤剧
格萨(斯)尔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热贡艺术
藏戏
玛纳斯
花儿
西安鼓乐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艺术
中国剪纸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俗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蒙古族呼麦
羌年
黎族传统放染织绣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