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潮》月刊由王统照主编,1929年9月1日创刊,1930年1月出版第二期,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期刊,尽管出版两期即告停刊,但它对青岛现代文学的开拓意义和历史影响不可低估。由于年代的原因,《青潮》月刊存世很少,学界对其研究不足,为了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利用,市南区档案馆对《青潮》月刊进行了编辑整理。本书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繁简转换,增加了作者简介,并邀请有关专家对王统照和《青潮》月刊进行了解读,希望能为学界研究20世纪30年代青岛现代文学提供帮助。
《春潮》是早期青岛文学者的天堂。
《春潮》是一份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刊物。
《青潮》的文献价值还表现在它所提供的诸多重要信息,诸如《青潮》作者的信息,作品中所蕴含着的青岛及其时代的文化信息,能够从中窥见到王统照、杜宇、王玫、姜宏、姜贵等作家的情况。
1930年的青岛,如同一
个刚刚长开身量、蓄势待发
、渐次出落成亭亭玉立的青
岛小嫚儿,已经开始向世人
展示出她的青春魅力,表现
出不同寻常的城市形象。这
个形象带着某种洋气,又具
有某种说不出的土气,既生
活在传统的世俗生活中,又
具有时尚的风姿。海风阵阵
,长发飘飘,青春的气息如
同海风那样扑面而来,热烈
,浪漫,而又世俗,土气。
于是,我们不能不关注到青
岛城市发展中本土化与外来
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不能不
思考时尚与地方的矛盾与融
合,正是在这种东西文化急
剧碰撞的文化背景中,青岛
的城市发展获得了历史的最
佳机缘。恰在这时,文学以
及报纸期刊的发展,也迎来
了历史的最好机遇,并且已
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迹象。
文学月刊《青潮》,正
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文学
现象,而它的迅速消失,也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青岛文
学的环境与城市发展中的暗
影。
一
《青潮》创刊于1929年9
月1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
味的时间节点。
1928年初,随着北伐革
命军抵达山东境内,已经走
过四年历程的私立青岛大学
不得不因为经费等问题而停
办。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
育部开始筹办国立山东大学
,并成立了包括何思源等11
人的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
会。在蔡元培等人的极力主
张下,将原拟建于济南的国
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利用
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筹建国
立青岛大学。1929年7月,
蔡元培、蒋梦麟等人专程到
青岛参加国立青岛大学筹备
会议,接受私立青岛大学校
产,选聘教师,研究办学章
程、经费、学科设计,紧锣
密鼓地筹建新的国立青岛大
学。
正是在国立青岛大学筹
办的过程中,原本“难产”的
《青潮》诞生了。
当然,并不能说《青潮
》的创刊与国立青岛大学有
直接的关系,但是,恰恰在
国立青岛大学筹办最为紧张
、热烈的阶段,《青潮》出
刊,向世人展现出青岛第一
本文学杂志的形象,自觉不
自觉地向筹备中的国立青岛
大学投出了最为深情的一瞥
,不能不说国立青岛大学筹
建过程所带来的城市文化自
信、城市自我型塑的积极努
力,为王统照等作家带来精
神鼓励。王统照时为青岛市
立中学教师,杜宇原为日商
洋行的职员,李同愈则是青
岛电报局的电报员。就这样
一些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在
中国现代文学蓬勃发展的时
期,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
了,特别是所谓文艺刊物正
各自在这大时代中争着,奋
跃着,挣扎着,呻吟着他们
未来的运命”①,他们以自
己的力量创办了这份杂志,
使得《青潮》以自己独特的
声音努力融入这时代的文学
风雨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1926年
王统照回山东诸城为母亲奔
丧,随后于1927年4月举家
迁往青岛,在观海二路19号
(今49号)购置一座平房,
开始20多年定居青岛的生活
。1934.年2月《出版消息
》第29期曾刊载有关王统照
的消息:“老作家王统照氏
,近来思想转变,其作品这
内容,多描写北方农村之实
况,王本富有,在青岛生活
极优裕,专心从事于创作云
。”这则晚来的消息,虽然
透露的信息极简,却也能够
看到王统照在青岛的生活与
创作情况。王统照来到青岛
,至少显示了三个方面的意
义:第一,出生于诸城的王
统照定居青岛,为青岛作为
一座移民城市留下了形象生
动的一笔,王统照随后创作
的长篇小说《山雨》中也写
到了诸城农民奚大有在农村
破产之后,只身来到青岛,
开始其新的生活道路,某种
程度上写出了新兴城市青岛
的移民特征;第二,作为文
学研究会成员之一的王统照
,告别北京,告别文学研究
会,到青岛重新开始其文学
生活,为青岛文学的发生与
发展,种下了一棵具有勃勃
生机的树苗,为青岛在国内
文学界的地位确立了坐标;
第三,定居青岛之后的王统
照,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
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1929年,度过了母丧的哀
痛、迁移的动乱、病痛的折
磨和困苦之后,正是王统照
思想情绪从低潮开始振奋上
升的时期,他受到革命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寻找新的
思想表达的方法与出路,同
时也受到了正在复兴的青岛
文化环境的带动。从王统照
身上,我们看到了20世纪
30年代旅青文化名人极为相
似的情况,闻一多、梁实秋
、沈从文、老舍等,在青岛
时期发生了生活与创作上的
重要改变。闻一多到青岛后
,不仅写出了他的惊世之作
长诗《奇迹》,而且开始逐
渐淡出文学界,成为楚辞、
唐诗研究的学者;梁实秋在
青岛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
—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从
文学批评家转而为文学翻译
家;沈从文则以《三三》《
阿黑小史》《虎雏》《月下
小景》等作品,形成了“湘
西小说”的风格;老舍则在
青岛以创作《骆驼祥子》开
始了他的职业作家的生涯。
这些现象是偶然,是巧合,
也是一种必然,是那个时期
旅青文化名人重要人生选择
的表征。正是如此,王统照
创办《青潮》,“不是为‘河
山生色,乡土增光,’或是
迎合社会需要之陈旧的与投
时的货品的观念,但在天风
海水的浩荡中进跃出这无力
的一线青潮也或是颇有兴致
的事吧”,而是身居偏远
《青潮》新版序
第一期
封面
版权页
目录
我们的意思
石堆前的幻梦
刀柄
决定
父子
两个世界
诗选
漫漫夜
小彼得
海滨微语
编辑后
广告页
第二期
封面
版权页
目录
火城
青湖
头巾
雪的西比利亚
约会
白棺(存目)
幼儿之杀戮时代
诗
小彼得
编辑后
广告页
附录
回忆我的父亲杜宇
父亲王玫记事
回忆我的父亲燕遇明
姜贵遗失小说《白棺》前两章的发现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