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竹,每个人孕育、诞生、成长、死亡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岁,都是一个竹节。每一阶段、每一岁的承接转换,仿如竹茎的节口,都需通过独特的礼仪标示出来,并在人身之上、人心之中留下一定的表征。这样,人的一生就成为由许多竹节组成的整棵竹子,连缀成一幅有点有线的图式。无论在哪一民族的文化之中,人的一生都要分节的,只是分节多少不同、条件各别而已。最简单的,分作幼儿与成人两个阶段;复杂一些的,则可能分作十几个阶段,诸如胎儿、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暮年,等等。这一点,在原始人和现代部落民族那里可以见到,在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也可以见到。有分节,自然就有节口。因而,无论在哪一民族的文化之中,也都有标志人生分节的节口,这节口就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人生礼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的《审查报告》中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今天读陈先生的话,感慨良多。先生所言之义:佛教传人中国,其教义与中国思想观念制度无一不相冲突。然印度佛教在近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调适,亦经国人改造接受,终成中国之佛教。这足以告知我们外来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能够融合、始相反终相成之原因,在于“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当下中国文化必须“返本开新”。如有其例外者,则是“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沈歇绝”。
我以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不应简单视为文化落后,而是二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在十八世纪已经无法比肩欧洲工业文明之生产效率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社会政治、国家管理制度也纰漏丛生。由是而观当下之中国,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而从五四时代以来的文化批判也需深刻反思。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固然有时代需求,未经理性拷问的传统文化无法随时代而重生。但“五四运动”的先贤们也犯了“理性科学的傲慢”,他们认为旧的都是糟粕,新的都是精华,以二元对立的思考将传统与现代对峙而观,无视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促成了代与代的连续性与同一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基因。美国学者席尔思写了一部书《论传统》,他说: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传统,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取而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此言至矣!传统与现代不应仅在时间序列上划分,在文化传承上可理解为“传统”是江河之源,而“现代”则是江河之流。“现代”对“传统”的理性诠释,使“传统”在“现代”得以重生。由此,以“同情的敬意”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下中国的应有之义,任何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都要彻底摒弃。从“五四”先行者到今天的一些名士,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却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这样的事实岂可漠视。
这套《中国文化经纬》丛书是在1993年刊行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的基础上重新选目、修订而成。自那时到今天,持续多年的“文化热”、“国学热”,昭示着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还处在进行时。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文化书院成立至今已有30年了,书院同仁矢志不移地秉承着“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宗旨,不负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此次与中国书籍出版社合作出版这套丛书,期盼能在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上有新的贡献。
作者乔继堂,男,1979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钟敬文、许钰先生,1989获文学硕士学位。其后从事著述和编辑工作,并经营一家文化咨询公司。曾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曾主编国家“八五”出版规划“中国民俗丛书”(天津人民出版社),并撰写《中国人生礼俗》 《中国岁时礼俗》等书籍。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一、人生如竹
二、礼仪的人生史
三、你必须“通过”
四、人生礼仪概说
五、中国人的人生礼仪
第二章 生命的呼唤
一、奏响在婚礼上的人生序曲
二、名目繁多的求子习俗
三、受孕的习俗与传说
四、十月怀胎
第三章 生命的礼赞
一、一朝分娩
二、诞生礼仪
三、命名纵横谈
四、拜认干亲与寄名神佛
第四章 文化化过程
一、成为文化的人
二、传统家教
三、成年礼仪
第五章 走向独立
一、三十而立
二、婚姻奇风异俗录
三、婚礼进行曲
四、婚礼仪俗剪辑
五、家
第六章 人间重晚晴
一、老年的人生
二、寿诞礼仪
三、岁月与乡土的眷恋
四、敬老传统与老年文化
第七章 生死两相依
一、死的意义
二、从家园到墓地
三、生死之际
第八章 无尽的人生
一、生命短暂,人生不朽
二、绵绵不尽的情思
三、个人·家庭·社会
结语:认识我们热爱和遵从习俗的民族
后记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