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族群之一,其口头艺术作品中含有大量古老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皮鼓之道:羌族口头艺术论集》精选1949年至2016年国内研究羌族口头艺术作品的相关论文42篇,分别为宗教人类学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社会人类学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音乐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与综述类等。该书从多维度、跨学科提供一个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的窗口,不仅彰显学界既有的成果,更综合探讨羌族口头艺术“活态”与“在场”的各种显现方式和阐释可能。
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综述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流传于群众与释比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近年来,随着羌族研究的急剧升温,羌族口头艺术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学术界普遍的关注。我们在本书中,将就此一学术研究动向先作出述评,作为导读。
在研究样本的选择标准上,出版类方面,本书对出版物的选取范围,从年代而言始于1949年,范围一是中国内地公开出版的图书,二是四川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羌区所涉州县两级内部出版的口头艺术研究的资料性文献;论文类选样范围以中国学术期刊网( CNKI)为主,以“羌族+民间文学(史诗、神话、传说)”“羌族+口头艺术(传统)”“羌族+民歌”与“释比唱经”等为“主题”和“关键词”分别搜索,再一一交叉比对筛选,从中选出与本书研究方向相关的重要篇目,并加以评述。
一、口头艺术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宗教人类学将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的宗教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加以研究和探讨,注重研究原始宗教的各种形态及其与原始文化的各种关系,试图说明人在宗教生活中对世界、对自身(包括个人和群体)的理解,探讨个人行为的实践,以及相应的社会运动如何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转变”。
对羌族宗教文化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大批的民族学者陆续深入羌区,进行资料搜集工作,其中,记录了部分羌族宗教仪式和唱经唱词。由于某些原因,这一研究进程在1949年后有所中断,至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恢复。钱安靖(又名金绥之)在80年代开始在《宗教学研究》等学刊系统发表系列介绍和研究羌族释比唱经和咒语的论文。在1982年的《少数民族与道教》中他认为:“历史上氏羌族与天师道的关系至密,主要表现为氏羌族的宗教信仰即天师道。”①这一系列研究羌族宗派文化与道教关系的论文,这为他以后研究羌族释比唱经和咒语奠定了一个认知的理论基础。1984年《宗教学研究》刊发了他的《羌族巫师经典四则》,该文全面介绍了汶川县雁门乡小寨羌族端公、八旬老人袁正祺演唱和翻译的四部经典,即“赤吉格补”“必格纽”“补五昔”与“木吉卓”,并认为:“这些经典虽浸透了鬼神迷信思想,但内容非常广泛,除部分全为说神道鬼外,大部与羌人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社会历史、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息息相关。只要脱去其神奇外衣,剔除鬼神迷信思想,就能看到古羌人历史文化的影子和宝贵线索。端公演唱时节奏明快,音韵铿锵,和谐悦耳,几乎每一部经典都是韵文或诗歌,有的则是名副其实的史诗。”⑦该文是较早搜集整理并正式刊发的羌族宗教人类学方面口头艺术作品的论文;以后,在《从羌族祭山会看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中,详细介绍了羌族祭山会上唱经的次序和每部经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是古羌人原始宗教的遗留,“反映古羌人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思维能力很差,不可能了解世界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但又企图对这种原因做出解释,他们只能以幻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用被歪曲了的现象的神秘观念解释一切,把人身所具有的初步自我意识的‘灵性’赋予万物,用万物有灵的观念解释一切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并把万物的‘灵’。作为异己的神秘力量加以崇拜”③。1986年,钱安靖发表了《论羌族巫师及其经咒》,认为羌族端公与亚洲北部包括西伯利亚东北、西北和我国东北各民族中的萨满颇相类,为其研究羌族释比文化奠定了另一个认知的理论基础,该文中写道:
据我们在理县蒲溪、桃坪、演川县龙溪、雁门、绵池等乡调查所知,羌族端公经典按其作法事的性质分为上中下三坛(又称三堂)。因法事的性质不同,演唱的经典亦不同。当然,有少数经典是通用的,如开鼓开坛经。一般上坛法事为神事,如庄稼收获后谢天谢地还大愿;因稀儿少女、爹娘生病、修房造屋等许愿还愿,均为上坛。中坛法事为人事,如
仲昭铭,1990年生,男,黑龙江七台河人。现任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阿坝州羌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理事; 近十年来,一直从事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研)省级课题项目十余项,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第一章 宗教人类学研究
羌族原始宗教祭司“释比”唱经研究(金绥之)
羌族神话与民间信仰
——兼序《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信仰习俗之研究》(袁珂)
羌族巫师经典四则(钱安靖)
论藏缅语民族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中的生殖观念(沈德康)
死亡的起源
——试析藏缅语民族的分寿岁神话与不死药神话(沈德康)
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李祥林)
第二章 历史人类学研究
论神话对于历史的象征性表达
——读羌族神话《燃比娃取火》(王小盾 沈德康)
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与现实观照(焦虎三)
从高山到平原:岷江流域“找副业”的口述史研究(刘超)
羌族口头艺术的世俗表演及特点(仲昭铭)
茶包子、族群与历史记忆
民国时期岷江上游背茶包子口述史中的族群关系研究(刘超 杨正文)
第三章 社会人类学研究
羌族“毒药猫”故事的文本与情境(沈德康)
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马宁 钱永平)
“羌戈大战”与岷江上游古羌人的族群认同(邹立波)
羌族的族群记忆
——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周毓华)
第四章 文学人类学研究
从《羌戈大战》看史诗与神话传说的关系(林忠亮)
羌族民间故事巡礼(吴贤哲)
羌族神话与审美观念(李璞)
羌族神话纵横谈(李明)
作为口头文化遗产的羌族民间诗歌(李祥林 王广瑞)
试析羌族的古老神话(林忠亮)
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羌族神话传说及故事(李祥林 王广瑞)
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
——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高琳 石硕)
第五章 音乐人类学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樊祖荫)
羌族情歌的思想及艺术特色(王树恩)
羌族民歌分类再考(崔善子 金艺风)
羌族民间歌曲的情绪表达
一基于《羌族民间歌曲选》的文献研究(廖颖)
羌族民歌的演唱特点探微(佐世容)
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朱婷)
灾后重建中羌族民歌研究报告(陈练)
第六章 艺术人类学研究
羌戏探源(耿少将)
川西北尔玛人祭神驱邪的民间仪式戏剧(李祥林)
羌族释比戏:当下审视和学术反思(李祥林)
试析“羌族释比戏”的六大特征(李韵葳)
作为濒危文化遗产的羌族民间戏剧(李祥林)
第七章 综述类及其他研究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陈春勤)
近50年羌族民歌研究述评(刘芬)
羌族文学研究综述(熊刚 邹莹)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