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共七章,第一章“地震电磁学概述”简要介绍了地震电磁学研究内容,其分类体现了本手册的研究与编制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电场干扰处理及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法。该工作是地震地电场分析方法的重要研究进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震地电场分析预报工作。地壳岩石裂隙方向的变化与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反映了观测场地及附近一定范围介质含水裂隙优势方向的变化。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震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包括地磁低点位移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地磁逐日比法、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法和地磁每日一值差分法。这些方法提取的是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这些畸变异常与地壳感应电流集中有关,其中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方法给出的重叠异常,其实质是线状集中分布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短期内原地重现,是地震地磁日变化分析的发展方向,并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重叠段的端部,预测区域大为缩小,克服了地震地磁日变化分析方法存在的预测区域大的缺陷;另外,地磁每日一值差分法由地磁每日一值空间相关法发展而来,它克服了相关法参考台影响异常可靠性的缺点,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逐日比法的预报指标体系对震级和地点的准确性有了较大提高,这些工作是此次指标建设工作的一大进展。第四章介绍了地震地磁扰动异常的分析方法,它实际上是属于过去的电磁波磁场信号分析处理范畴,但介绍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物理思路清晰,采用的磁通门资料相对于过去的电磁波观测资料稳定可靠,反映了此次指标建设工作在此方面的新研究进展。第五章介绍了直流视电阻率法异常分析方法,主要为按本手册要求归纳总结的直流视电阻率指标体系及其有关内容。第六章介绍了磁测深视电阻率异常分析方法,该工作拓展了地震地球介质电阻率分析途径,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直流视电阻率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局面,是地震电阻率分析预报工作的重要进展,其中,速率累加法已经具有实用价值,是有关研究人员持之以恒开展研究工作的成果。第七章简要介绍与本手册有关的地磁分析软件,,本手册未涉及地震岩石圈磁异常分析方法,也未涉及卫星资料开展分析的方法。
依据中震测函[2014]55号和中震测函[2014]90号文件有关规定,2015年开始,电磁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组织人员开展了地震电磁分析预报方法指标研制与完善工作,共研制完善9个方法并编著成本手册。本手册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方法概述、指标体系、指标依据、异常与震例。方法概述简要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采用物理量、国内外进展、异常机理和计算步骤,计算步骤总体要求采用相同资料可以重复相同计算结果。指标体系包括异常判据、预测规则和预报效能。异常判据和预测规则总体要求定量、明确、可操作,预报效能要求虚报率最低报对率最高。指标依据介绍了本手册建立这些指标体系所采用的分析资料和依据,这些依据绝大部分来自震例的统计结果。异常与震例详细给出了采用资料相应范围内有震异常、虚报异常和疑似异常,它们是本手册的预报指标体系的主要统计依据。
本手册共七章,第一章“地震电磁学概述”简要介绍了地震电磁学研究内容,其分类体现了本手册的研究与编制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电场干扰处理及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法。该工作是地震地电场分析方法的重要研究进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震地电场分析预报工作。地壳岩石裂隙方向的变化与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反映了观测场地及附近一定范围介质含水裂隙优势方向的变化。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震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包括地磁低点位移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地磁逐日比法、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法和地磁每日一值差分法。这些方法提取的是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这些畸变异常与地壳感应电流集中有关,其中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方法给出的重叠异常,其实质是线状集中分布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短期内原地重现,是地震地磁日变化分析的发展方向,并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重叠段的端部,预测区域大为缩小,克服了地震地磁日变化分析方法存在的预测区域大的缺陷;另外,地磁每日一值差分法由地磁每日一值空间相关法发展而来,它克服了相关法参考台影响异常可靠性的缺点,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逐日比法的预报指标体系对震级和地点的准确性有了较大提高,这些工作是此次指标建设工作的一大进展。第四章介绍了地震地磁扰动异常的分析方法,它实际上是属于过去的电磁波磁场信号分析处理范畴,但介绍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物理思路清晰,采用的磁通门资料相对于过去的电磁波观测资料稳定可靠,反映了此次指标建设工作在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五章介绍了直流视电阻率法异常分析方法,主要为按本手册要求归纳总结的直流视电阻率指标体系及其有关内容。第六章介绍了磁测深视电阻率异常分析方法,该工作拓展了地震地球介质电阻率分析途径,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直流视电阻率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局面,是地震电阻率分析预报工作的重要进展,其中,速率累加法已经具有实用价值,是有关研究人员持之以恒开展研究工作的成果。第七章简要介绍与本手册有关的地磁分析软件,,本手册未涉及地震岩石圈磁异常分析方法,也未涉及卫星资料开展分析的方法。
本手册第二章研究工作主要由谭大诚、王建军、范莹莹和安张辉完成:第三章最新研究工作由冯志生指导完成,其中,地磁低点位移由姚丽、黄颂和章鑫完成,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由戴苗、朱培育完成,地磁逐日比由倪晓寅、朱培育、艾萨·伊斯马伊力完成,地磁日变化相关由戴勇、李军辉、姜楚峰、章鑫和朱培育完成,地磁每日一值差分法由袁桂平和李鸿宇完成:第四章研究工作由冯志生指导,冯丽丽、何畅、管贻亮、樊文杰、廖晓峰、李霞、贺曼秋、姚休义、朱培育、刘素珍、袁文秀和艾萨·伊斯马伊力完成;第五章由解滔、卢军、杜学彬归纳总结完成;第六章研究工作由冯志生指导完成,累加速率法由李鸿宇、袁桂平、朱培育和康建红完成,空间线性度法由何康、王庆林和朱培育完成;第七章软件由冯志生指导,朱培育编制完成,袁桂平、李鸿宇、毕波和赵俊香参与调试完善。
本手册第一章由冯志生执笔,第二章由谭大诚、李霞、张国苓、赵玉红、张志宏、张国强、辛建村、王玮铭、王宇执笔,第三章第二节由黄颂和姚丽执笔,第三节由戴苗执笔,第四节由倪晓寅执笔,第五节由李军辉、戴勇和姜楚峰执笔,第六节由袁桂平执笔,第四章由冯丽丽、樊文杰、何畅、管贻亮、廖晓峰、贺曼秋、李霞、姚休义、朱培育、刘素珍、袁文秀和艾萨·伊斯马伊力执笔,第五章由解滔、杜学彬、卢军执笔,第六章第一、二节由李鸿宇执笔,第三节由何康和王庆林执笔,第七章由朱培育执笔,地震参数由贺曼秋、姜楚峰和李莎核实,参考文献由何畅编辑而成。
本手册预测指标术语含义。应报地震:预测指标预测地震三要素范围之内的所有地震;报对地震:发生在预测三要素范围内的地震,其中一个异常发生多次地震的,按实际发生地震次数计算;漏报地震:震前无异常地震,应报地震=报对地震+漏报地震;非报地震:预测三要素范围之外的地震;异常总数:满足判据的所有异常;有震异常:异常之后发生满足预测规则地震发生的异常:虚报异常:满足判据异常之后无满足预测规则地震发生的异常,异常总数=有震异常+虚报异常;疑似异常:异常不满足判据,但异常之后有满足预测规则地震发生的异常;异常报对率:有地震异常占所有异常的比例,其中多个异常发生一次地震的,按实际异常次数计算;地震漏报率:漏报地震占应报地震的比例,其中一个异常对应多次地震的,按实际发生地震次数计算。
在本手册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第1章 地震电磁学概述
第2章 地震地电场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干扰处理
2.2.1 VAN法的干扰识别
2.2.2 同区域多场地对比
2.2.3 抽取特定信号分析
2.3 地电场优势方位角
2.3.1 方法概述
2.3.2 指标体系
2.3.3 指标依据
2.3.4 异常与震例
2.3.5 讨论
2.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震地磁场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
3.1 概述
3.2 地磁低点位移法
3.2.1 方法概述
3.2.2 指标体系
3.2.3 指标依据
3.2.4 异常与震例
3.2.5 讨论
3.3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
3.3.1 方法概述
3.3.2 指标体系
3.3.3 指标依据
3.3.4 异常与震例
3.3.5 讨论
3.4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逐日比法
3.4.1 方法概述
3.4.2 指标体系
3.4.3 指标依据
3.4.4 异常与震例
3.4.5 讨论
3.5 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法
3.5.1 方法概述
3.5.2 指标体系
3.5.3 指标依据
3.5.4 异常与震例
3.5.5 讨论
3.6 地磁每日一值一阶差分法
3.6.1 方法概述
3.6.2 指标体系
3.6.3 指标依据
3.6.4 异常与震例
3.6.5 讨论
3.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震地磁场扰动异常分析方法
4.1 概述
4.2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4.2.1 方法概述
4.2.2 指标体系
4.2.3 指标依据
4.2.4 异常与震例
4.2.5 小结
4.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地震直流视电阻率异常分析方法
5.1 概述
5.2 干扰处理
5.3 形态法
5.3.1 方法概述
……
第6章 地震地磁测深视电阻率异常分析方法
第7章 《地震地磁数据分析预报软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