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中医药学之门》是作者从事中医药行业近30年的心得体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作者尽可能地回避古奥的中医术语和艰涩难懂的生物学术语,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历史,探讨与古代哲学同根同源的中医概念,并尝试穿越到古代,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追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从古人对中药的阴阳五行分类,到中药为什么有效的现代研究进展,尝试探索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之路;从认识身边的中医药,到如何读懂一份药品说明书,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
《叩开中医药学之门》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及中学生阅读参考。
几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着朝代更迭、盛衰转化的欢喜悲歌,但中华文化千年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其内在动力源自何处?从某种角度来说,形象表意的汉字是中华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身躯中的血脉,千年以来从未中断。我们知道在南方各省,虽然是只隔一条河或一座山,但发音却大不一样,汉字发音可谓是千差万别。然而,汉字的象形表意成为我们中华儿女,在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无障碍沟通的工具。汗牛充栋的古代书籍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中的中医药学即使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仍得以不断地延续发展。事实上,中医的诊疗思维与中国人的“中庸思想”高度一致,中庸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医治病的核心也是帮助机体恢复平衡,阴平阳秘,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不仅指导临床医生遣方用药,而且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朴素认识,既是基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式,也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历久弥坚的精神内涵。
纵观历史,中医药学是一门包容的学科,她不断接纳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手段,不断与时代共同发展;同时中医药学又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尊经崇古,《黄帝内经》时期奠定的理论框架沿用至今。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论是西方传统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他们的产生都来自对自然界的观察,来自对生老病死过程的思考,来自对于疾病的防治经验总结,虽然二者的起源相似,但是到了17世纪,它们的发展逐渐分道扬镳。阴阳五行是古人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论,简单地说,阴阳相当于二分类法,五行相当于五分类法,阴阳是对比法,五行是类比法,古人通过分类、对比去认识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和人体病理生理过程。当然在21世纪,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越来越多,可以实现无限细分。生命的奥秘无穷无尽,科技的手段日新月异,中医药学也进入一个既可以仰望星空,又可以细致分析的时代。
游云: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药药理研究。2008年及2009年分别在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开展中医药合作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两项。
医史漫谈——中医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神农尝百草
医巫同源
药食同源
物理疗法起源
岐黄论道
中医外科学之父——华佗
中医临床医学之父——张仲景
炼丹家暨医药化学家——葛洪
山中宰相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中国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
儒医苏东坡与沈括
金元各家学说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从《红楼梦》谈痘疹、温热病的防治
西学东渐与中西医融合发展
同根同源——古代哲学与中医
阴阳
五行
气血
藏象
经络
三焦
本草药性——中医理论指导的中药应用
四气
五昧
升降浮沉
中药炮制
中药配伍
辨证求因——内外失衡与疾病
外感六淫
疫疠
内伤七情
……
克敌制胜——中医三大法宝
五志调节——心病还要心药医
食药同源——餐桌上的中药
现代研究——中药为什么有效
合理用药——是药三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