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被迫进行的首场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简陋的武器装备,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并最后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是了不起的正义篇和正气篇,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抗美援朝记》是中国军史专家倾心奉献的普及读物,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依据所掌握的珍贵历史档案,以平实的笔触客观再现了抗美援朝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战略思维、指挥艺术和崇高风范,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以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所创造的战争奇迹,再现了志愿军官兵的英雄群像和全国人民全力支援可爱的人、一切为了前线、为了胜利的感人事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立即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并派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将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
在国家安全和主权将受到直接威胁、和平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将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情况下,一个刚刚执掌全国政权、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党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委曲求全、忍让退缩的政策,必然会选择迎接挑战。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敌人眼光短浅,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他们看不到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毅然决然地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维护正义、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钢铁意志,体现的是新中国领导人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并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胜利实现朝鲜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国第一次成功地将强敌拒之于国门之外,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抗美援朝战争消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国家安全和主权造成的直接威胁,创造和维护了东北亚地区有利的战略态势和战略格局,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周边环境,为新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和立国宣言,是一场真正动摇西方霸权地位的战争,是中国从世界的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开端。这场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我们这些后来人仍然在享受着英勇的志愿军将士流血牺牲赢得的胜利成果、打造出来的和平局面。致敬志愿军老兵!
《抗美援朝记》由军事科学院专业军事历史研究工作者撰写。郭志刚、齐德学、丁伟、徐金洲、王成志、鲍明荣、邓礼峰等参与编写,全书由郭志刚、齐德学统稿定稿。
在此,我们特别感谢华夏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潘平先生,编辑李春燕、蔡姗姗、赵楠女士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军事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浩中同学的热心帮助。
郭志刚,浙江省东阳市人,生于1963年,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国防大学指挥员班。现任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席专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编史》。
齐德学,辽宁省黑山县人,生于1950年,1968年2月入伍,曾为空军飞行学员。1975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进入军事科学院工作。先后任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副部长,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首任会长。参与和领导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多项研究任务,参与或主编军事历史专著近20部,自著军事历史专著6部,发表相关学术文章约200篇。主编有《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四卷)等,著有《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等。
一 朝鲜内战爆发之谜
二 廿五万大军集结东北
三 中南海的战略抉择
四 美军直逼鸭绿江
五 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六 与美军王牌部队的首次交锋
七 清川江畔钓大鱼
八 万岁军的诞生
九 风雪长津湖
十 攻克汉城
十一 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纪实
十二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十三 西项东反,妙笔横城
十四 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十五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十六 乔治·凯南伸出橄榄枝
十七 唇枪舌剑与默不作声交织的谈判
十八 引而不发的第六次战役
十九 “铁堡垒”的坟墓
二十 开辟“米格走廊”
二十一 首次陆空协同作战
二十二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二十三 反细菌战始末
二十四 从防炮洞到地下长城
二十五 血战上甘岭
二十六 声势浩大的反登陆准备
二十七 碧潼战俘营
二十八 久拖不决的战俘谈判
二十九 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三十人 民战争的新形式
三十一 慰问团三次赴朝
三十二 胜利实现停战
三十三 凯旋在一九五八
三十四 毛泽东运筹帷幄
三十五 周恩来醉酒的背后
三十六 横刀勒马彭大将军
三十七 战场副帅邓华
三十八 两位黄埔出身的志愿军副司令员
三十九 洪学智的后勤情缘
四十 “好战分子”韩先楚
四十一 “三杨开泰”
四十二 才将解方
四十三 幕后英雄李克农
四十四 领袖之子捐躯大榆洞
四十五 “联合国军”三易其帅
四十六 李承晚其人其事
抗美援朝大事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