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插画版自序)
1
2017年1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出版;
2020年6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出版;
2021年春天,插画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即将和广大读者见面;
与此同时,第三本亲子家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未来》也正在酝酿中……
从2017年至今,一晃已有四年。虽然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有一件事始终不变,那就是我对写作一如既往的喜欢。
于我而言,不是用尽了力气去写作,而是从写作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快乐。
我至今依然记得,2017年1月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前夕,我问了自己这样两个问题——我为何给孩子写信?我想写一本怎样的书?
今天,我想认真回答这两个问题。
2
促使我给孩子写信的,是源于小女儿欢欢的一次考试。
欢欢读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不曾上过学前班,拼音基础较弱,学得有些吃力。如果第二天有考试,欢欢就会很担心,怕自己考不好。
我忽然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曾一直害怕考试,将考试看得比天还大。虽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总害怕万一考砸了怎么办?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无数次考试,都是我的无数次梦魇。
直到经历过高考,我才终于明白,如果学习是一场需要耐力、毅力和恒心的长跑,那么,考试就像长长的跑道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跨栏。每一次跨越,干脆利落地跨过去了固然精彩,但难免摔倒几次,其实又有何妨?
于是,我敲击键盘,写下了给孩子们的第一封信——《和考试和解》。欢欢看了后,搂着我脖子说:“妈妈,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呢……”
从此,我和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书信这种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给孩子们写信,渐渐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或者说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将自己30多年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欣赏过的风景,化为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
《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你想要的,时间都会给你》《猜猜我有多爱你》《委屈的泪花儿,妈妈替你擦》等100多封书信,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睡前书”。
3
写着写着,我忽然明白,我想写的,不是一本教孩子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孩子如何“成长”的书。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缺少的不是如何追求成功,而是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接受平凡。
我总觉得,我们的教育,把“成功”的含义狭隘化了,认为成名、成家、当官、发财才是成功。这样的成功,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疑是个小概率事件。
我心目中的“成功”,可以定义为“成长”。在我看来,身心健康,家庭幸福,长大后有一技之长,且能凭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这样的人生,就是成功的。这样的成功,相信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
因此,在我心目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4
插画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想借此机会,说说我和作家出版社的故事。
知道作家出版社,缘于我大学时代读的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那一年,是1999年。
1999年9月,我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厦大附近有一家名叫晓风书屋的书店,老板选书的眼光极好,厦大很多教授都喜欢去他那里淘书。我也喜欢有事没事去书店转转,选一本喜欢的书,站在书架前看,往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临走时,将书放回原位,下回再去继续看,总要把一本书看完才罢休。
书店老板脾气极好,对于我们这些只看不买的大学生,不仅从来不说什么,还会搬个凳子让我们坐坐,似乎他开这家书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去“蹭书”。
在一次“蹭书”中,我遇见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刘亦婷的成长轨迹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并记住了这本书的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10多年后,当我身为人母后,我读到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的很多做法,都值得父母借鉴。巧的是,这本书也出自作家出版社。我在心中暗暗佩服,作家出版社选书出书的眼光真心不错。
2017年1月,我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书寄给了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郑建华老师。2019年夏天,当我写完《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后,我再次毛遂自荐,将书稿发给了郑建华老师。郑老师很重视,安排李雯老师跟进书稿……
通过将近一年的修改、审核、校对,中间还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疫情,最后,在郑老师、李老师的关心支持下,《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2020年6月如愿出版。
如今,在作家出版社的用心策划下,插画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如约和读者见面。书中的一幅幅插画,生动活泼,灵动简约,和文字相得益彰,相信会给孩子们带去更多阅读的乐趣。
5
香港知名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写信说:“孩子,我们只有这一世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说:“我还有泪,可以祭奠美与岁月。我还有泪,一点一滴,要还给江山。”
我想说,人生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在这场有去无回、无法重来的修行中,若能有幸成为父母和子女,该是怎样一段极其珍贵的缘分?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床前,映照孩子熟睡的笑脸,不知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会在心里默默感恩?感恩孩子参与了我们的生命,感恩孩子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此时此刻,夜色已深,我翻开曾经写给孩子们的书信,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春天已经来了,满城春色,春意盎然。愿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去追求一个自由、自觉、自然的境界,春风拂面,如沐春风。”
最后,祝福正在阅读本书的相识或不相识的你,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2021年1月16日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后记)
陆陆续续写完了给欢乐的40封信。即将集结成册时,忽然有了一种不舍。
写信的日子里,总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想要倾诉。也总有一些往事感动自己,想要分享……于是,有了诸多不舍。
有好友问我,看你写了这么多信,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怎样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
我忽然想到了齐白石大师的一句名言:“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太不似欺人。”
好父母,似乎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像父母又不像父母。像
父母,是要在心中明白,身为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像父母,是要提醒自己,和孩子在一起,不要“端”着架子,而要放下身段,放平视角,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心目中的好父母,有很多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给孩子善意的平等的爱。
比如,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省吃俭用供儿女上学的父母。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大多没有文化。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朴实,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不易,生活不易,一切都要靠自己。唯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好父母。
比如,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那对善解人意的父母。有一次,大儿子麦克拒绝去学习跳舞。爸爸看出儿子是害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就幽默地说:“你反过来想这件事,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如果掌握这个诀窍,你会让她融化,你就学会了魅力。”他们懂得孩子心理,善于和孩子沟通,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化解了孩子的烦恼……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好父母。
比如,余光中、刘墉、张晓风、席慕蓉、杨澜……他们,都不是虎爸虎妈,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理性的思考能力上,花了很多心思。他们该放的放,该抓的抓,在收放自如间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好父母。
当然,还有我的父母。在那个物质清平的年代,父母用他们的爱,给了我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和青少年。认真、努力、自信、乐观,是父母从小就教给我的让我受益终身的礼物。
某晚,我和欢乐闲聊。我问:“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没想到,她俩异口同声地说:“你好像不太像个妈妈呢!”我暗喜,自认这是女儿们给我的最高评价。
爱之道无他:用对的方法,爱对的人。
期待下一个五年,与女儿们的青春期相遇。也期待下一个五年,能再为她们写一本家书。
201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