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到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其墓主为西汉初诸侯王国长沙国丞相封轪(音代)侯利仓之妻。而利仓官长沙丞相轪候,是在汉高帝(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至高后(公元前187—公元前180年)。这次发掘,出土了最古的帛书医方。该医方原无书名,由于医方是以52个病归类的,所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即以“五十二病方”定为该帛书医方的书名。
《五十二病方》有目录和正文两部分。目录和正文是用带有隶草笔意的篆书写的。全文都是竖行,自右向左顺序排列。每整行约有32个字,正文现存459行。
全书收有52个病,正文每个病都有抬头小标题,各个小标题的次序和目录上的病名大体是相同的。每个病名标题下,分别记载不同的方子,每个方子开头冠以“一”字为标记。
各个病名标题下所载方子数目不定,多则廿几个,少则一两个,总计52个病所载方子,共有280个。但按目录和正文对比,正文中部分因残损,形成5个病有目无文。所以原书实有的方子数,应比280方要多。
1979年,《五十二病方》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用现代简化字,改成横排,印成单行本,并在书末196~205页附有《五十二病方》现存药名表,共载药名247个(其中桑实病方未见)。这247个药名,是从280个方子中摘录汇集的。由于《五十二病方》因残损有5个病有目无文,原书实有方数应多于280个,所以原书实有的药数亦应多于247个。
在这247种药物中,从它们的来源看,有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及器物和加工品。其中矿物药有21种,占8%;植物药有121种,占49%;动物药有60种,占25%;器物和加工品有31种,占12%;待考药物14种,占6%。
在这247种药物中,大部分药物都见于古代文献中,只有少数待考药物,不见于古代文献记载。
由于《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则其中所记录的药物也是最早被应用的药物。它填补了我国早期本草史上的一大空白,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药物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五十二病方》的出现,证明我国古代药物,并不是什么天才“神农尝百草”突然产生的,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而成的。
对《五十二病方》中药物的研究表明,我国最古的药物,并不始于《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以前已有大量药物存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00多种药物都不见于《神农本草经》中。
《神农本草经》中,有很多药物,例如大豆、赤小豆、雷丸、羌蜋、芎[F8E8]等名称,都是后来用的名称,它们最古老的名称叫做大菽、赤荅、雷矢、庆良、靡芜等。而《五十二病方》中所用的药名都是一些更古老的名称。
又如《五十二病方》没有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的概念。而《神农本草经》多次提到脏腑和十二经。如玉泉,《本草经》云:“主五脏六腑百病。”大枣,《本草经》云:“安中养脾,助十二经。”
这些事实都证明《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早于《神农本草经》。因此,《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文献。
笔者为了给研究中药史提供方便,将古代文、史、哲及古医书中有关这方面药物的资料,先按“矿物药”“草类药”等分为十五类,每一类下,再按照《五十二病方》药物次序编排,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供读者研究参考应用。
此外,这些资料,也可帮助读者加深对《五十二病方》药物的理解,起到考辨作用,因此本稿的书名暂定为《〈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
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所限,书中收录的资料,有不全或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为盼。
尚志钧于芜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982年2月5日
药物注释说明
解题:《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载有283方。在这283方中,应用的药物有247个,其中有半数药名不见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这就说明在先秦时期,有很多民间习用的药,未被《本草经》所收录。这些未收录的民间药,对研究我国先秦时期药物学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为了大家研究方便起见,把《病方》中所存的药物进行注释,提供一些药物学的史料。
对于每个药物注释,分三点叙述。
第一,列举方名,并注明该方在《病方》中的行次。凡含有相同药物的方子,均罗列在一起。
第二,摘录古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的历史资料,题名为【文献摘要】。在这个标题下,摘录三类文献内容。
(1)非医药书的文献摘要
字书,如:《说文》《尔雅》《广雅》《玉篇》《集韵》等。
经史书,如:《诗经》《礼记》《山海经》《楚辞》等。
诸子书,如:《庄子》《淮南子》《抱朴子》等。
(2)本草文献摘要
如:《本草经》《名医别录》《吴普本草》《唐本草》等。
(3)方书文献摘要
如:《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第三,【按语】。从药名、主治、功用来联系后世方书、本草与《病方》中药物的关系。
本书所考辨药物,以《五十二病方》附表(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196~208页)所列的247个药名为主。为检寻方便,每个药标以自然序码,按表中所列的目次,分为15类。其中第七类植物待考药和第十五类待考药物,有很多是我们不了解的,故未作注释。
还有些药,《五十二病方》中所释,与本书所释略有出入,如第二草类药第36号青蒿,原书释为菣;又第63号仆纍,原书释为草类麦门冬,而本书释为蜗牛。类似此例很多。
本书仅对药名注释,至于病名、器物名另作注释,不在本书之内。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所限,注释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