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
定 价:88 元
丛书名: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
- 作者:席广亮 著,甄峰 编
- 出版时间:2021/5/1
- ISBN:9787100196260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中图法分类:TU984.2
- 页码:23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改变着各类要素的流动性。流动空间越来越超出场所空间,成为城市主导的空间形式,在智慧城市空间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在总结流动性、流动空间和智慧城市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信息时代流动空间与场所空间的互动作用。利用问卷数据、网络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评价信息时代的居民、企业和公共服务流动性的特征及其变化。立足于流动性视角,分析智慧城市要素系统与组织模式,探讨智慧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演变。提出“以流定形”的空间布局与规划策略,以及面向流动性的智慧管理策略。研究拓展了流动性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流动性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框架,进一步深化了流动空间和智慧城市理论。
《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可供城市地理、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参考。
智慧城市是近十余年来世界各学术界、政府及企业关注的热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虽然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大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就概念而言,智慧城市起源于西方,在规划建设初期也大量学习、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但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建设模式。如今,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总结经验与不足就显得非常必要。
智慧城市与我结缘,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一一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1998年,顾先生刚到南京大学就接纳我为博士生,并让我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引导我去探索“信息化与区域空间结构”这一前沿领域。那时的我,对这一领域还一无所知。感谢先生提供机会,使我于1999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赴香港中文大学跟随沈建法教授做研究助理和副研究员。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当时在内地还较少见到的大量英文文献,对当时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国际层面里的城市与区域研究理论基础、范式和进展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了这些积累的同时,还得到时任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李平主任的大力支持,于2005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一书。
2011年,我组织了第一届“信息化、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会议”。在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邀请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郭理桥副司长做了关于智慧城市的主题报告。之后,应郭司长邀请,我参与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遴选工作,并先后对北京、南京、济南、兰州、宜昌等多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调研与考察。在实践中,我也逐渐认识到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从城市科学的视角加强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郭司长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深入思考,促使我一直试图将信息化与城市研究、空间规划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探索落实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领域。这对本丛书的选题有着很大的启发。
尽管智慧城市的概念很热,也有大量的著作推陈出新,但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技术路径。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大数据开始强力支撑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探索成果不断涌现。因此,我与时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平博士讨论后,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这套“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
席广亮,1985年生,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济地理》期刊青年编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智能技术应用与空间转型、流动空间、智慧城市规划等方面研究,先后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6项。曾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等。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信息时代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空间组织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一、传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进展
二、流动空间与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流动性与智慧城市
一、流动性
二、智慧城市
三、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时空观与流动性
一、信息技术作用下的时空间和距离
二、信息时代的时空压缩与流动性
第二节 城市流动空间的要素系统
一、传统城市空间的要素系统
二、信息时代流动空间的要素系统
第三节 流动空间的组织形态与特征
一、流动空间的系统组织结构
二、流动空间的形态要素
三、流动空间的类型构成
四、流动空间的特征
第三章 信息时代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新的流动范式:空间的融合与粘性流动
一、新的流动范式
二、虚实空间的互动融合作用
三、粘性流动作用下的时空观
第二节 流动性作用下的场所功能转型:地理根植性与空间积累
一、要素流的地理根植与场所依赖
二、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地方化:场所的空间积累
三、场所提升与功能转型:流动空间的整合
第三节 场所的流动:远程控制与空间再生产
一、远程控制作用
二、场所的空间再生产
第四节 流动空间的空间效应:结构重构与形态变化
一、空间集聚与扩散变化:空间极化与分散化
二、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多中心与网络化
三、智慧城市形态与空间转型
……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流动性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基于流动性的智慧城市组织模式
第六章 智慧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流动性特征
第七章 基于流动性的智慧规划与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