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采用三个字一句的形式,对自然、社会、历史、古代经典、学习的重要性等展开全面的介绍,意思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且易于记忆背诵。其中有不少句子,诸如“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头悬梁,锥(zhui)刺股”等等,即使没有读过《三字经》的现代人,也大多耳熟能详,由此可见《三字经》的巨大影响力。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字写成的作品,作者系南朝梁时的周兴嗣。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县(今河南沈丘)人。因擅长作文,且文辞华美,受到梁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官至给事中。
《千字文》问世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汉中叶至南北朝时期,社会上非常流行的蒙学读物是《急就篇》,然而,《千字文》出现后,很快就取代了《急就篇》的地位。而且,在以后的历史中,自唐宋至明清,《千字文》一直是重要的蒙学读物之一,并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被称为“三、百、千”。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字写成的作品,作者系南朝梁时的周兴嗣。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县(今河南沈丘)人。因擅长作文,且文辞华美,受到梁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官至给事中。
那么,周兴嗣为什么要编纂《千字文》,《千字文》又是怎么编纂出来的呢?对此,唐代的李绰在其《尚书故实》中说:梁武帝教王子们练习书法,命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每个字一张纸,杂乱无序。梁武帝把周兴嗣召来,对他说:“你才思出众,把这些字编排成韵文吧。”周兴嗣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这一千个字编成了韵文,呈给梁武帝,以致鬓角的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给了他十分丰厚的赏赐。
《千字文》问世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汉中叶至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最流行的蒙学读物是《急就篇》,然而,《千字文》出现后,很快就取代了《急就篇》的地位。而且,在以后的历史中,自唐宋至明清,《千字文》一直是重要的蒙学读物之一,并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被称为“三、百、千”。
那么,《千字文》为什么能受到人们长达一千多年的追捧呢?
三字经
前言
三字经
附录:三字经(原文+拼音)
千字文
前言
千字文
附录:千字文(原文+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