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定 价:98 元
丛书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 作者:吕品田 著
- 出版时间:2021/3/1
- ISBN:9787503970689
-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122-53
- 页码:54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关于“文化多样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有明确的阐述,它指的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它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公约强调,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公约关于文化多样性内涵和意义的丰满阐述,表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向善发展的合理要求和必然意志。
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应该向善发展的必然理由,由此在“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主题下,我们需要审视一切阻碍向善发展的现实因素或现实性,包括现代化中那些抵牾于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因素和机制。
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现代化(Modernization)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课题。随着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不断呈现,表明了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但是,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现代化是个复杂而系统以至不能止步的巨大课题。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现象。按美国人类学家马格纳雷拉(Paul J.Magnarella)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包括:技术化、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始,就深刻地认识到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挑战。我们不难看到,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几个因素,是由现代化直接或间接作用而造成的。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否定现代化包含着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向善发展的合理因素或必然性,那就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之对立。这是因为,我们还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这种性质使它根本地具有适应现代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尤其向善之变的可能性。鉴于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现代化是把双刃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阶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客观地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如何合理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介入方式,如何适度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设定。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现代化环境和进程中,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现实意义,并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作出非其莫属的贡献。
下面,我们谈谈“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维护”问题。
我们在座的所有人为之努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为了塑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及文化内涵,这和他们各自特定的生存环境、人口因素,以及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息息相关,而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或条件或结果的差异性。作为差异性在文化形态和内容上的体现,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由此也呈现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关于“文化多样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有明确的阐述,它指的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它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公约强调,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公约关于文化多样性内涵和意义的丰满阐述,表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向善发展的合理要求和必然意志。
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应该向善发展的必然理由,由此在“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主题下,我们需要审视一切阻碍向善发展的现实因素或现实性,包括现代化中那些抵牾于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因素和机制。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民问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批浮家协会理事等。曾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手王艺和民间艺术研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出版《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中国民问美术全集·社火卷》《现代构形艺术——新手工艺术与中国当代创作》《必要的张力》《中国红: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守望理想: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等著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
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维护(代序)
第一编
高度自主与开放的艺术世界——中国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意义
“手”与手工文化建设
中国社火艺术的形态特征
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
从中华文化立场出发
用双手塑造新世纪
手工劳动的当代诉求
为《中华手工》喝彩
战略眼光中的手工艺——兼关于中国西部和其他不发达地区开发方式的建议
关于民间文化和艺术的保护
以民俗建设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民俗建设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振中华手工
建言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
呵护经典——从云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
举国家统筹之力,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资源
在保护中稳步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保护——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未来实践格局的-种展望和诉求
敦睦人际构建和谐——民间艺术的伦理价值
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于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环境的思考
重振手工,激活民俗——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策略的建议
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玉雕与“玉的精神”
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
传承传统营造技艺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关于保护与发展“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思考
保持工艺品格加强行会管理——有关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保护与发展的意见
信俗与手工:唐卡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的立足点
丰满的生产力——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
在保护中稳步发展——谈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耕耘于民间艺术沃土的学者——缅怀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海霞
把传统精华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谈传统手工艺振兴
……
第二编
第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