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平)》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的佛教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等学者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兵器、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平)》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佛教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
这本书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1956年至今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在可靠的地层中发掘佛教遗址,并基于考古材料为出土石刻确立年代序列。出土资料带来了分类和数字化难题,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便着手编纂一部为海量石刻资料进行准确描述和分类的术语汇编。关于编纂工作的来龙去脉,前言、引言以及各章开篇的说明中已有陈述,此处不再赘言。
在西方,该书早已是驰名学界的索引工具,中文版姗姗来迟。翻译过程中先后请教了宿白先生和意语版主要编纂者卡列宁、菲利真齐,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文本仿照原版的插图、意大利语术语、英语术语三栏式布局;将意大利语译成中文,保留插图和英语术语,以方便读者查引和研究外文资料。与原著的主要不同在于书末附加的图录部分,以清楚展示书中涉及的不同元素所处的整体语境,菲利真齐挑选了这些照片并编写了说明,在此谨致谢忱。
本书的翻译基于两点期望,一是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研究增加工具;二是为中国佛教考古和艺术领域类似汇编的编纂提供范本,但中国汇编的体例格局理应更为宏巨,须囊括建筑(地面寺院和崖壁石窟)、雕塑、壁画、器物等多方面,其覆盖面远远超出犍陀罗艺术,以求最终能够在考古及艺术史研究中,逐步实现从发掘记录到报告编写、从材料量化到内涵分析等不同阶段均使用统一的术语。
本书的翻译一直由我主持,先由王姝婧译成初稿,之后由王倩负责后续的翻译和修改。译文有幸得到了不同学术机构的考古、古代建筑、佛教艺术、音乐、梵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审阅斧正,他们是杨泓、杭侃、孙华、陈凌、罗世平、萨尔吉、李崇峰、李静杰、李裕群、王云、何利群、李雨生、谷赟、Pierfrancesco Callieri、Anna Filigenzi、Enrico Rossetto等。另外一本评介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数十年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文集《犍陀罗艺术探源》已经出版,两本书都得到了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本书的最终出版还仰赖编辑的认真审校,在此一并致以谢忱。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佛教考古、艺术研究者案头的实用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