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直到本书问世之前,从乌拉尔山脉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地图上仍是空白。
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突破地域壁垒,打开这扇久掩的欧亚之门。
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两位研究人员撰写,是一部突破军事封锁和语言壁垒、公开分享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里程碑式著作。
详细介绍了公元前两千纪到一千纪之间,欧亚门户地带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以及铁器时代游牧世界的文化面貌。
本书为破解欧亚大陆史前文明提供了新的关键资料;还为了解中国的青铜技艺起源以及青铜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两位作者撰写了这一部条理分明的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史。他们描述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考古学文化,同时从总体上明确了文化共同体的含义,由此展示那些文化彼此相连的居民在广阔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上的稳定状态及其联系。
本书详细阐述的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央欧亚地区的铁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具有质的不同。青铜时代那种移动迁徙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一定与后来铁器时代才出现的、骑在马背上的欧亚游牧文化完全不同。对于欧亚地区迁徙移动的游牧社会结构的探讨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从古至今,数千年来都是欧亚草原及其毗邻地区的一种主流社会形态。
作者: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乌拉尔国立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领导乌拉尔地区辛塔什塔文化研究的国际项目。
安德烈·叶皮马霍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副教授。主持多处辛塔什塔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工作。
译者:陈向,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曾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从事图书编目分类工作。后留学捷克,进修外语。业余时间从事世界古代史、内陆欧亚史的学习和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