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十六讲》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专题,共计十六讲,以人文精神为主线,详细解读作家生平、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作品蕴涵、文学成就等。采用“经典新解”式教学,运用当代中外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对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作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十六讲》可通过二维码链接“大学语文”慕课视频,亦可与同系列《大学语文十六讲》教材同步使用。
《大学语文十六讲》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公众阅读欣赏。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汉语母语能力、语文阅读能力、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近十几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少通识教育课程流于浅表,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层面,局限于追求知识的当下应用价值,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培养学生常识性和应用性的一般素养,不必强调知识的专业性和基础性。于是,“通识”逐渐蜕变为“通俗”,一些含金量低、难度系数小的“水课”充塞其中。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困境,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大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中,也不乏有这样的状况,讲一点文学史概略,做一些文选导读,教一点应用文体写作,零零碎碎,浮光掠影。“大学语文”课程如何贯彻通识教育的博雅教育精神、怎样架构完善的课程体系、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打造专业化、学术化、精品化的“金课”,这些都是亟待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观,做到“一个贯彻,四个回归”,即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回归终身学习、回归语文本位、回归文本本位、回归诗意本位,努力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改之路,为更多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近十几年来,我们“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2014年成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成为“优课在线”以及“超星尔雅”平台上的大学语文在线开放课程,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成效。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在组织方式上,采用团队式教学。整合文学院的优势资源组建一个多元的集合体,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由9名不同研究方向的主讲教师及多名助讲教师组成,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实现教学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精品化。同时,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由课程负责人和助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一个人包干到底的教学方式,形成“一课多师”新格局。
2.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专题讲座模式。精选16个专题,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能力与水平。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学生的文学思维与文学视野得以拓展,从而激起文学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阅读与欣赏水平。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经典新解式教学。围绕文学经典篇目,运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解读,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内涵教学活动实现方式方法的突破,做到既让入耳目一新,又言之有据。教学方法力求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回归语文本体,以“语文”为立足点,教学体现“语文味”。二是回归文本本位,以文本解读为中心,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三是回归到诗意本位,通过诗意解读文学经典回归本真,培养诗意人生观。四是经典活读,即使学习者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感受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在阅读中感受语文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4.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大学语文在线开放课程在“优课在线”平台以及超星“泛雅平台”开放,同时,超星“学银在线”平台开课。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包括观看网络视频、线上答疑、线上讨论、闯关测验、拓展阅读、线上考试等在线学习部分以及线下的面见课程、线下考核等。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教师主讲与自主学习全方位结合,建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泛在混合型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大学语文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运行良好,并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本教材就是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呈现。我们精选了文学经典十六讲,涵盖中国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经典篇目,分别为:《诗经·秦风·蒹葭》、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定风波》、李清照《永遇乐》、鲁迅《复仇》、老舍《茶馆》、张爱玲《天才梦》、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史铁生《我与地坛》、多多《春之舞》《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九月》、金庸《射雕英雄传》、饶宗颐《偶作示诸生》。这十六个文学研究专题,并不是泛泛而谈的作品导读,而是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对某一文学史观、文学思潮、文学思想以及作家的创作理念、思想体系、文学艺术、语言风格等进行学理性的、专业性的深入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十六篇讲稿代表了各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即便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这也体现了我们对“少、精、专、深”的教学品质的追求。
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采用纸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相关联的方式,每一讲均设计了二维码,扫码可浏览教学参考资源,便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本教材也可与同系列《大学语文》教材(刘文菊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同步使用。
本教材是在大学语文在线开放课程讲稿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表达口语化、篇章结构教案化、学术观点碎片化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本着一种诚挚的热忱把它鲜活地、及时地呈现出来,希望能给当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注入一种活力,带来一种别具一格的教改体验。请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讲 秋水伊人永念在心——《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第二讲 屈原的高贵精神——以《离骚》为中心的审美解读
第三讲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将进酒》赏析
第四讲 诗中之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
第五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
第六讲 苏轼的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以《定风波》为中心的审美解读
第七讲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诗词导读
第八讲 精神复仇与生命尊严的捍卫——鲁迅《复仇》解读
第九讲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老舍话剧《茶馆》解读
第十讲 华美的梦想与烦恼的现实——张爱玲《天才梦》赏析
第十一讲 疯狂年代的自由探寻——王小波《-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十二讲 对生存的追问与应答——史铁生《我与地坛》解读
第十三讲 重构经验世界的野兽诗人——多多诗歌二首解读
第十四讲 以梦为马御风而行——海子诗歌二首解读
第十五讲 武林盟主谁与争锋——金庸《射雕英雄传》解读
第十六讲 “选堂气象”略论——以《偶作示诸生》的文本释读为中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