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足够(北漂音乐人、“ONE·一个”人气作家陈谌首部人生随笔集)
定 价:45 元
青年作家陈谌首部人生随笔集,用充满质感的笔触,讲述一个人背着一把吉他,从小城到北京、从年少到而立的漫长之路。他说:“我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作者,当你读到这些日积月累、用欢笑与眼泪以及无数个不眠夜堆积起来的文字时,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变成了最亲密的朋友,愿我们共同成长,去成为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序 言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与其说是我出版的第一本非小说类的文集,不如说是我的一本“青春纪念册”。
我知道我的读者们一定都读过我写的小说,但不一定读过我的杂文与随笔。事实上,在我这么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小说只是我文字创作里很小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往事乃至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也是我特别热衷于去表达并与他人分享的部分。
这是一本内容题材相当丰富多样,语言风格多变,甚至给人感觉有些“杂”的文集,里面不仅记录了我从大学毕业至今将近十年的生活变迁,更多的是我个人思想与阅历的变迁,你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到里面的文风和内容的多变性。
毕竟这几年来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我也经历了一些变故与风波。这些文字不仅浓缩了整个过程,同时也烙下了成长的印记。我忽然想要出一本这样的书,一方面是想整理与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文字创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让我的读者们从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一个更加真实而丰满的我。
在几十篇文章里,有我读书时发生的趣事,有我对情感生活的价值观,有日常感受的朴素记录,也有对一些严肃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它们可能是曾发表在杂志与APP 上的,出现在我个人的社交媒体与公众号上的,也可能是仅存在于我个人私密空间或是草稿箱里的。
总之,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些文字,也希望你们能从中获得些许共鸣与感触,甚至同样回忆起自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岁月。我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作者,当你读到这些日积月累、用欢笑与眼泪以及无数个不眠夜堆积起来的文字时,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变成了最亲密的朋友,愿我们共同成长,去成为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陈谌
毕业于厦门大学,青年作家,“ONE·一个”人气作者,北漂音乐人、吉他手,高考632分的学霸。已出版畅销书《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南极姑娘》《写给大人的睡前故事》等,曾获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优秀奖。
陈谌在“ONE·一个”发表的高赞篇目:
《冰箱里的企鹅》(已有同名动画短片)
《她在睡梦中》(已改编成微电影《失眠笔记》,佟丽娅、窦骁主演)
《时光若刻》(已有同名微电影)
辑一 尚在青春里,荒唐没关系
读书时的日子总是过得很慢,时间精细得仿佛可以被切割成块,每一小时、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学期都如同被量化的任务线,过日子就像捧着米缸数米粒,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愿你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我想跟你再说句话,在告别之前
我们都曾是那个少年
守住内心的自由
从此冰箱无企鹅
人生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考试
不再如期归来,这就是离别的意义
辑二 有些热爱,不用过多解释
如果时光倒转,我也希望能回到那个一无所有的夏天,潮湿闷热,拥挤喧嚣,手里攥着的车票,如同尚未开奖的彩票,上面每一串数字都是饱含期待的密码。
真正的友情从不过期
让学习成为你骨子里的一部分
一切伪装出来的东西,都是易碎的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善良的困境
人生有梦不畏寒
多一些自我否定,少一些自我感动
别让热爱敌不过现实
辑三 每种生活,都有相应的避难所
曾经以为这个世界是个三明治,总共就三层——穷人、普通人和富人,后来发现这个世界是个千层饼,每一层都夹杂着太多魔幻现实与人间悲喜剧。
不相关的悲喜皆是吵闹
孤独并不可耻
道理你都懂,但你依然选择浪费生命
生活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灵魂
陪伴是个奢侈的词语
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感情就像阅读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辑四 在复杂的世界,简单地活着
最终我们还是一个个回归了平凡的生活,步入了与我们父辈极其相似的生活轨迹中。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波折和漂泊充满了不确定,没有人会不喜欢稳定与安心。
所谓失败,不过是另一种成功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自我营销要有限度
遗忘比死亡更可怕
从“功利性”思维出发
越无知的人越自负
辑五 人与人之间不需要太多真相
很多时候人对于一个故事念念不忘,并不在于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意义大小,而在于它始终没有说出的那个部分。
请认真对待与你有关的一切
少一些庸人自扰的追问
天才的前提是兴趣
和蠢人较劲,是对自己的惩罚
素未谋面的对手
情感是人类最大的武器
如果岁月可回头
“瓦坎达王”的比赛
辑六 爱是一种隐约的成长
好的爱情往往是需要磨合的,需要做出一点妥协,慢慢自我完善,最终达到两个人共同成长的状态,找到一个适合两个人的相处模式。
每个人都需要隐私空间
对爱情说“不”的时候请干脆一些
你有权痛苦,但不要沉湎其中
爱情里,谁都曾是个傻子
表达自己是需要勇气的
爱是某个瞬间
这世界最难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
可惜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
“薛定谔的情人”
数据无法衡量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