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19世纪末美国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开始,描绘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从慈善机构前身到教师培训学校的成立,再到大学学科建设和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形成的过程。全书以1927年为界限,将近70年的机构发展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学院的理念、重要人物、教学建筑、经费投入、附属学校、学生群体、科研机构、教职员团体等内容展开,以全景式的方式,呈现教师学院的各方面的发展与演进。这本书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个案,而且是美国教育科学建立和发展的缩影,可以说是描绘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是全球*的教育研究生院,也是世界上大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生院。教师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创办以来,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大师级学术领袖与知名人士曾在师院任教或求学,其中*为著名的包括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学家孟禄,进步主义运动先驱克伯屈,艺术教育家亚瑟·道,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比较教育学领军人物康德尔、贝雷迪、诺亚和埃克斯坦,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与罗格·梅,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著名教育学者、心理学者李华梅等。
创建于1887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的历史,是美国教师教育历史的缩影。在教师学院诞生之际,严谨详尽的教师专业教育的整体概念尚停留在理想层面,远未成为现实,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教师学院始终屹立于美国教育每一项重大运动、问题以及冲突的前沿。来自美国各地以及世界各个主要国家的学生走进教师学院的教室和实验室;从学院大门走出的男性和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两代儿童的教育命运。这本书讲述了教师学院的故事:成立之时的环境、给予它生命的创建者、初创时的困难、随后在美国舞台上的卓越地位、它的理念与实验、学生和教师、品质与精神。
写下这段历史的初想法提出时,正逢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周年纪念预备之际, 由近从教学和社会科学系(Department of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cience)荣休的教授玛丽·汤森( Mary E. Townsend)受命完成这一任务。然而重病影响了汤森教授按其原计划完成这一任务,因此本书的后半部分,由教师学院的戴维·香农(David A. Shannon)教授和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A. Cremin)教授负责撰写。正因为如此,本书中并没有通常合著中作者之间的持续合作。汤森教授主要负责本书的整体框架,并撰写了章至第五章;香农教授主要承担了第六、七、八、十二及十四章的写作;而克雷明教授则完成了第九、十、十一、十三和十五章的写作,并负责书稿终的统稿。
在写作过程中,三位作者都得到了教师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员工极大的支持。威廉·F·罗素(William F. Russell)校长和他的行政助理弗朗西丝·谢里登(Frances Sheridan)女士从校长办公室繁多的文件中整理出写作所需的文档,提供了宝贵的帮助;霍利斯·卡斯韦尔(Hollis L. Caswell)院长, 财务总监萨德·洪加特(Thad Hungate),教务长米尔顿·德尔·曼佐(Milton C. Del Manzo),以及他们各自的助手也给予了类似的帮助。教师学院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完整的教师学院的作品集(被称为Collegiana),并无私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帮助查找原始资料。约瑟夫·麦格拉思(Joseph McGrath)先生在收集和整理研究材料方面,提供了远超其职责范围的持续的帮助。在书稿写作的各个阶段,手稿的不同部分都得到罗素校长、克拉伦斯·林顿(Clarence Linton)教授、乔治·S·康茨(George S. Count)教授和R.弗里曼·巴茨(R. Freeman Butts)教授,以及教师学院的各位同仁的审读和他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年历史》(Columbia University Bicentennial History)的总编辑德怀特·曼纳(Dwight Miner)教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和鼓励,同时也阅读了整部手稿,并给出批评意见。教师学院的Helen Throp小姐热心地完成终稿的打字。
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以上诸公及其他同事,而本书中的不足之处主要由作者负责。
劳伦斯·A·克雷明
戴维·A·香农
玛丽·伊芙琳·汤森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
1953年10月
何珊云,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C)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课程理论、课程社会学的研究。曾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出版多部教育学著作、译作。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参与教育部、发改委等单位的委托咨询报告。杨依林,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从事课程理论发展研究。
部分:1927前
I学院背后的理念 1
II创建者 7
格蕾丝·霍德利·道奇 7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13
詹姆斯·厄尔·罗素 21
III先驱者和他们的后继者 33
IV梦想的实现,1900-1927 49
标准、课程和管理的变革 49
继续教育和暑期班 54
一战的影响 59
重建岁月 61
V校舍与资金 70
校舍的发展 70
资金 80
VI教师学院的学校,1884-1927 84
贺拉斯·曼学校 84
斯派尔学校 88
贺拉斯·曼男子学校 90
林肯学校 92
VII教师学院的学生,1887-1927 97
第二部分:1927-1953
VIII重组学院,1927-1935 108
重组的开始 112
教师学院与经济大萧条早期 118
IX谁的黄昏?,1935-1939 125
推进重组 125
高等学院(THE ADVANCED SCHOOL) 135
学院生活 139
政治和教育的交汇 144
X战争年代的教师学院,1939-1945 150
财务情况 150
学院作用的重新评估:1940-1943 152
行政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156
战争对学院的影响 159
组织和培养项目的持续调整 162
迈向战后时期 167
XI战后世界中的教师学院,1945-1953 170
学院扩张 171
教师学院的组织与管理 175
XII学校与研究所,1927-1953 189
XIII全体教师,1927-1953 208
XIV学生,1927-1953 219
XV永恒的主题 230